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随便什么人一脚就能踹开广州城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32)

2025-01-06 来源:赴品旅游

广州人看到北京、西安城市的相片时,都会注意到他们有巍峨壮观的城墙,广州有城墙吗?

当然有了,不过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宋以前的广州城

任嚣城算是1.0版本,没有城墙;

赵佗城就算是2.0版本,也没有城墙;

三国时期的步骘(zhi四声)城就是3.0版本了。此时步骘开始筹划建筑城墙。

这三个版本的广州城,北边都是以现在的越华路为界,南边都只是修建到了现在的

西湖路

说来也巧,广州从任嚣(xiao一声)、赵佗开始建城,直到大清朝结束修筑城墙,广州城市的中轴线一直都是北京路,且中心点始终都是北京路与中山路的交叉点,不象古代的西安、北京那样,方圆十多里,来回的倒腾。

所以广州人可以很自豪地讲,只要在北京路上打个井,钻上来的土堆芯,你一层一层地数,从民国到明清,到宋元,再到隋唐,更溯源至秦汉时期,都可以找得到历史的痕迹。

前面讲过,广州一直是有城无墙的,所以在古代,最起码是在宋代以前,攻打广州城是件特别容易的事。

陆军

而言,只要你过了南岭山脉,广州就坦胸露乳地暴露在你前面;对

水军

而言,更是简单,在高大的楼船面前,广州简直就是敞开心扉,任君采撷。

反正,只要你有本事兵临广州城下,破城其实就是一脚的事。对楼船将军

杨仆

是这样,对天师道的

卢循

也是这样,对

刘裕

派来的水军也是这样的,这些都是水军攻城;对陆军而言,无论是

大食骑兵

、还是

黄巢

这样的流寇,还是

潘美

这样的大宋精兵,破城也都是一天的事。

城墙修不起来的原因:

任嚣、赵佗与步骘都是一代英雄人物,不可能不知道城墙对防御的重要性,不能怪古人工作不积极,他们不筑城的原因,只有一个:筑不起来。

自古以来,广州筑城就在二个问题解决不了:

广州城地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陆地是由淤泥堆积而成,地质酥软,无法为城墙提供坚实的地基;

广州地处沿海,到处都是沙地蚬壳,土质为酸性红壤,找不到内地随处可见的粘土,自然也无法制砖了。

所以,步骘既然决定为古老的广州城更新3.0版本,那他就要解决上述的问题。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缩写的话头条会判错),步骘也没有好的办法,只好先解决

有和无

的问题,先用夯土的办法,把城墙先建立起来。

按照广州在中山五路出土的东汉城墙的遗址,夯土十九层,每层使用稻草间隔。这样的土墙高度必定有限,步骘城的夯土墙基宽5米,按照

“筑墙之制,每墙厚三尺,则高九尺,其上斜收,比厚减半”

的公式,按照顶部宽2.5米计算,高度1.8米也就差不多了。

随后的隋唐时期,虽然广州一直都是对外贸易的中心港口,但是唐朝历史上各任广州刺史都没有对广州城进行过系统的建设,只是少量的修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五代十国的南汉时期。

借着南汉刘隐刘岩兄弟兴建兴王府、大修南汉王宫的机会,广州城的范围有所扩充,向南延伸到了

文明路

一带。但可惜的是,南汉后主

刘鋹的一把大火,将南汉宫殿及部分城墙烧成了残垣断壁。

也正是由于广州一方面贸易发达,财源滚滚,另一方面又

城壁摧塌,时时引起流民盗匪的觊觎,最后,终于引起了宋真宗的重视了。

广州的城墙到了不得不修的地步了。

邵晔通濠

大宋的士大夫确实有敢为天下先的气概,开始一步一步地改善广州市的城防环境。

首先,公元1011年,邵晔任广州知州,当时广州沿珠江一条线,千帆云集,市内河网纵横,但与珠江并未联通成航道。众多的商人如果碰到台风天,只能留在船上饱受台风侵袭之苦,找不到避风的地方。邵晔听到船主及商户的诉苦,马上着手解决问题,他将城内的濠涌与珠江联通,“凿濠为池,以通舟楫”,使得较小的商船可以直接航行到广州城区,避免了商船在台风天的倾覆之忧。

后来广州的官员王靖在邵晔完成的濠涌基础上,进一步向城西延伸,最终形成了一条横贯东西的内河航道(最东为现在的东濠涌),宽70余米,深10余米,这条河涌就是现在的玉带濠。自从玉带濠完工的那一天,它就从来没有寂寞过,到明清时期,濠畔街,十三行都比邻而建,各大商行鳞次栉比,物流不息,财源不断,堪比金陵秦淮河。一项市政工程,最终成就商业传奇。

工程完工当年,邵晔病逝于广州寓所内。

邵晔厥功至伟,善莫大焉

魏瓘筑子城

历史到了公元1044年,魏瓘任广州任职知州,这是个比较"轴"的官员。有一次宋真宗收到祥瑞的信息,众官员都祝贺,唯独这个"二愣子"官员,对皇帝讲"这事有些问题,可能是别人骗你的",你当皇帝真傻啊,只是当时没有反应过来,众大臣也是随声附和一下,就你一个人显得清醒,结果被皇帝贬了。不过还好,皇帝也没气多久,很快就原谅他了。

魏瓘到了广州,看到城墙处处残缺的样子,十分的心痛,立志一定要帮广州把城墙修起来。

首先要修的,就是老广州城。这次修城墙,北至越华路,南到文明路,也就是刚好到了邵晔修好的玉带濠,算是将步骘城扩大了一倍。

魏瓘怎么解决的地基下降的问题呢?时间解决了一切问题,主要是当时文明路一带经过了近千年的地质稳固期,已经可以承受城墙的压力而不致于下沉。

城墙砖的问题,仍旧还是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也不知道他是如何找到适合烧制青砖的泥土,不过从后来挖出来的宋朝城墙砖看,有可能是通过深挖稻田土壤的方式获得了合适的黏土,或者是通过远距离寻找土壤。现在的

人在增城打水坑时,发现了一个宋代的砖窑,里面还有一些砖,上面有戳记“广州修城砖”。还有"水军"印记,看来当时是广州水军在协助烧砖。

魏瓘重新在城里凿了井,疏通了濠沟,围着城墙修建了护城河,并且在东西两边的护城河上设置了水闸,城墙上安装了防御设施。整个城池周长为五哩。这个长度比起南京、太原的22里以上,还是差距甚远。

魏瓘修的城叫广州子城,也叫中城。广州城在魏瓘的主持下,头一次被青砖石墙保护起来了,官署、商业区、市坊都在保护范围内。

这次的修城非常的及时,就在五年以后,广西的侬智高围城,广州子城经受住了考验,城门也没有再被一脚踹开,广州人民第一次真正地得到了城墙的保护。

魏瓘修的子城保护了广州人民,他自己也因为修城被嘉奖升官,但他却为修城把头发

都熬白了,他自己做诗自叹:“谁言岭外无霜雪,何事秋来亦满头。”

张田王靖筑东城

大家都知道子城太小,根本容纳不下日益增长的广州人口,关键的时候,就凭一个五里长的子城,也经受不起更大的军事突袭,所以,需要将广州城进一步扩大。

但广州北面是越秀山与白云山,南边是珠江,要扩充城池,只能向东、向西两个方向打主意。西边涉及到太远的胡商与对外贸易,因此,大家都将注意力放在了东边。

公元1068年,名臣吕夷简将建设广州东城的方案上报朝廷,虽然吕夷简很快调离广州,但上面那个扩建玉带濠的王靖在啊,这是个工程奇才,在时任广州知州张田的支持下,一个负责烧砖,一个负责建城,只用了百余日,就在子城以东,建成了一个广州东城。由于东城与子城相邻,故东城没有修建西边的城墙,西面直接与子城通过桥梁连接。

程师孟筑西城

公元1071年,东城修完没两年,一代猛人程师孟到广州任职,他天生就是个解决问题的行家,他肩负起了修建西城的任务。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有一道城墙,将整个广州城都保护起来,这样才有利于广州,可以使外贸更加的发展兴盛。

自汉唐以来,来广州做生意的胡商就聚集在广州市以西,并聚集成坊,如果在此建城,必然需要大量的拆迁,在平时会遭受到巨大的阻力,这也是当时先修东城,而没有先修西城的原因。

前期广州刚经历过了广西侬智高50多天的围城战,侬智高攻不下被子城保护起来的广州城,但那些没有城墙保护的胡商蕃坊,在侬智高面前就是大肥羊,经过50多天的洗劫,广州西边的蕃坊已经是处处残骸。所谓

百年生聚,异域珍玩,扫地无遗矣”。

还留在广州的胡商对比有城墙和没城墙的两种境遇,对于修建广州西城开始变得渴望起来。有些胡商,如前面讲过的辛押陀罗,甚至还主动申请捐款修城。

程师孟这次修城是有备而来,跟他一起到广州的,有施工的巧匠,有规划图的高手,他从农历10月开工,避开阴雨季节,只用了十个月,西城建城,周长十三里,面积超过了子城与东城的总和,早期的光塔、怀圣寺、光孝寺、六榕塔全部纳入西城保护起来了,广州城的面积较之前扩大了二倍。

至此,广州形成了子城以办公与仓库为主,东城以居住与商业为主,西城以商业与蕃坊为主的格局。

由于广州城墙与珠江之间还有非常开阔的陆地,为了进一步加强南门的防御,公元1210年,广州

经略使陈岘

又在东南与西南城墙角上,修建了雁翅墙。

这下子,宋朝城墙的防御体系算是完整了。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