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目标的理论演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1-03 12:26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3 12:29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受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影响,西方主要国家货币当局一般采用利率作为货币*的中介目标,对宏观经济实施积极*。然而随着西方国家在 20 世纪 70 年代普遍出现经济滞胀现象,主张宏观干预*无效的货币主义理论逐渐兴起,货币供应量目标开始受到货币*制定者的青睐。实际上,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一批货币主义者就正确预见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崩溃,提出了凯恩斯主义宏观微调管理*无效的观点。随着这些预见逐渐得到 70 年代的经济滞胀现象验证,以及货币主义者通过对长期历史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趋于稳定的结论,再加上整个 70 年代频繁发生石油危机这类实质性冲击,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的中介目标自然成为西方各国货币当局的必然选择。在当时的*制定者看来,货币供应量指标无论是在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上似乎都要比利率指标略胜一筹,货币当局只要盯住货币。然而,虽然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在抑制通货膨胀上一举成功,但由此造成的利率剧烈波动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美国等的经济的困难。不仅如此,在引入货币供应量目标后,美联储等很快发现货币流通速度大幅偏离原有的趋势,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和相关性都迅速下降,最后不得不放弃该中介目标,当然,虽然近年来这些西方国家的货币中介目标基本已经稳定下来,但经济学界对此的争论缺从未停息,学者仍在运用各类方法,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Edward Nelson(2003)iii从新凯恩斯现代整体经济框架出发,去考虑货币总供给变量的地位,认为货币总供给也应该受到持有货币通胀目标的央行的足够关注——尽管他们一直在以利率作为操作工具。文章也综合了许多其他学者的所持有的相同论点,认为货币总量仍然是货币*的基础,尽管很多模型忽视了这一点。而更多的学者则是志力于对Taylor规则的实证分析和理论判断。例如在为纪念泰勒规则发表十周年,Athanasios Orphanides发表《Historical monetary policy analysis and the Taylor rule》iv,检验了Taylor规则对货币工具对美国经济的整体推动,再一次对Taylor规则基本原理,从宽窄两个口径进行了解释。虽然本文是主要为了证明Taylor规则的可靠性而发的,但是仍会明确指出,这种规则也决不是毫无缺陷的货币*,正相反,它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缺陷以及局限性,货币*的准确性验证仍然是不能确定的。此外, 美国和欧洲的数据对Taylor规则进行了佐证,论证了Taylor规则长时期的较好的符合欧美的货币*发展。总之,相对国内来说,近年来西方学者对此的研究总体上已经成熟完善,基本上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