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9:1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天前
颌下腺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表现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高分化型肿瘤较为常见,约占多数,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肿块,生长速度较慢,病程较长。肿瘤的大小各异,边界清晰,质地偏硬,且较为活动,表面光滑或呈现结节状。它们可能是囊性或实性,尤其在腭部或磨牙后区,肿块会呈现淡蓝色或暗紫色,黏膜表面光滑,质地柔软,穿刺时可抽出少量血性紫黑色液体。
这种癌症最常发生在腮腺,占病例的70%以上,而在小涎腺中,如腭部较为常见,其他部位如颊部、上唇、下唇等则较少见。发病年龄跨度广泛,以30至50岁最为多发,女性患者数量稍多于男性,约为1.5:1的比例。
相比之下,低分化型肿瘤生长迅速,常伴有疼痛。肿瘤边界模糊,呈现扩散性,容易与周围组织粘连,可能导致溃烂并伴随淡黄色粘稠分泌物,有时还会形成涎瘘。在腮腺部位,若累及面神经,患者可能出现面神经瘫痪和面肌抽搐。而在腭部,肿瘤可能破坏硬腭,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颌下腺黏液表皮样癌根据黏液细胞的比例、细胞的分化、有丝像的多少,以及肿瘤的生长方式,分为高分化和低分化两类。女性多于男性,发生于腮腺者居多,其次是腭部和下颌下腺,可发生于其他小唾液腺,特别是磨牙后腺。高分化者常呈无痛苦性肿块,生长缓慢。肿瘤大小不等,边界可清或不清,质地中等偏硬,表面可呈结节状。低分化型肿瘤生长较快,常伴疼痛。边界不清楚,呈弥散性,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可破溃而继发感染,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烂面,并有淡黄色黏稠分泌物。发生于腮腺者,累及面神经时可发生面神经瘫痪症状及面肌抽搐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