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9:1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00:36
绞丝旁写作纟[糹],读音为[sī],通假字,与“丝”[sī]和“糸”[mì]相通。其本义指丝线或细丝。
"糸"(幺+小)字的原始意义是“细丝”,《说文》中解释为“糸,细丝也,象束丝之形”,古时与“丝”字通用。
作为部首字,绞丝旁在港台通行字体中变为“幺”下加三点,形成“糹”,在*简化为“纟”(俗称“绞丝旁”)。纟部汉字的本意均与丝线、纺织、布匹相关,如“丝”、“线”、“经”、“纬”、“绑”、“纹”、“纷”、“纱”、“绞”、“系”、“紧”、“絮”、“累”、“繁”、“紊”、“紫”等。
草书中绞丝旁的写法与现代简体“纟”旁形式一致,因此,所有带“糹”字旁的字都用简体“纟”来表示。
字底的三点或四点,在行草书中简化为横,如“鱼”的简化过程借鉴了草书的写法。
绞丝旁的结构特点是左长偏旁,下方为横向笔画,通常不是最低点。与木字旁相似,但在起笔方向上有所区别。
参考“木字旁”的结构解析,可以总结出纵向与纵向相遇时,两者通常齐平或右展;纵向与横向相遇时,纵伸横收缩的规律。
绞丝旁的笔法要点在于转折较多,容易雷同。吴玉生老师的常见写法可作为基础参考。第一笔撇的起笔空中笔势向右下,落笔后顿笔转向左下行笔,形成前重后轻的中撇形态。第二笔横的起笔顿笔衔接上一笔撇,方向不宜过斜,略微抗肩。第三处和第四处的转折一气呵成,无需过多顿笔,顺势写下即可。
第五处转折类似提的写法,遵循永字八法中的“策”法,起笔重,行笔轻,收笔无。关键在于起笔处在2和4之间。1、2、5是顿笔处,节奏慢、力度稍重;3和4有转向,不必刻意加力顿笔。12是最宽点,34不超过12。
在古帖中,3和4一气呵成的写法节奏较快,有些行书会省略转向。这体现了行草书快速书写中的简省原则。此外,1处的起笔也可尖锋,省略顿笔,这通常是竖写时承接上一个字末笔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