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3:4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2 09:31
执行主体的素质缺陷,是执行中的核心问题。首先,执行者的态度和能力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准确理解和认同目标,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利益倾向对于执行有着深远影响,制定者和执行者间的利益冲突可能导致执行失控。制定者关注整体、长远和国家利益,而执行者则更多考虑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这使得公共执行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增加。
执行者对自身或局部利益的考虑,导致了执行的策略性行为。执行者在成本收益预期的指导下,选择有利的执行方案以规避风险,确保自身利益。执行的中间环节过多,容易导致不同层次和区域的利益冲突,执行过程中利益过虑的次数增加,从而导致执行失控的可能性增大。
目标群体的服从程度也影响执行。在利益受损时,目标群体会抵制。当执行者成为目标群体的一部分时,他们更可能利用权力保护自身利益。执行机制不健全,如传播不到位、监督机制缺乏明确责任人员和监督机关、媒体和社会公众监督无力、执行过程缺少程序监督等,都会削弱执行效果。
本身的质量问题也直接影响执行。制定时可能缺乏科学性,问题诊断不准确,与执行环境不匹配,之间不配套甚至冲突,以及不可操作性等问题,增加了执行难度。执行的滞后性也导致执行时的环境与制定时不同,增加了执行的不确定性。
机关缺乏保障执行力的行政文化,缺乏主动强化执行的意识。执行力文化的建设,是提高执行效率的关键。科学化水平低,制定后往往缺乏后续的评估、监督和变更机制,且公众和非组织对公共执行的参与度不足,这些都是执行中的障碍。
所谓执行是指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治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协调与控制等各种行动,将观念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目标的活动过程.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执行的过程主要包括宣传,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实验,全面实施,协调与监控等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