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简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3:50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2 12:34

木鼓舞是谷江方白(苗语汉音,或译反排)苗族的祭祀性舞蹈,以其独特的木鼓为伴奏,鼓手敲击,形成复杂多变的舞调。舞蹈动作包含五种,强调动作的粗犷奔放,如狂飚林柿,飞瀑坠崖,表现苗族祖先迁徒途中披荆斩棘,勇住直前的艰难历程与精神。


古瓢舞是流行于丹寨县雅灰地区苗族村寨中带有祭祀和自娱性质的最古老、最原始的舞蹈。古瓢舞用古瓢琴伴奏而得名,古瓢琴用松木雕成,状似家用水瓢,既是男青年们舞蹈时手上的道具,也是舞蹈中的唯一伴奏乐器。舞者们围鼓而舞,且舞且旋,人多则内外数圈,女在内,男在外。且疲者可下场休憩,新来者可随时加入。


踩鼓舞是苗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同时也是祭祀舞蹈。伴奏的乐器为铜鼓和木鼓,舞者一般围成圈,内圈女性,中心置一大鼓,由一至二人手持鼓棒击鼓,舞者面向圈内,随鼓点节奏,缓慢变换不同的舞步,双手自然摆动,闻鼓而舞。鼓点节奏多为4/4、3/4拍,显得欢快、轻松、活泼,表现了苗族人民节日祭祀祖先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板凳舞是苗族纯自娱性酒后热情奔放的、寓体育运动于舞蹈的形式之一。由一人或数人持板凳相击为鼓点,众人围于外而舞。鼓点多采用4/4、3/4拍节奏,众人时而聚拢,时而散开,且舞蹈动作较大,显得粗犷、豪放、激扬,表现了苗族人民豪放、热情好客的气质。


芦笙舞是黔东南苗族中带有祭祀和自娱性质的最普及的舞蹈,男女老少都会,并由此而形成苗族人民独特的生活美学观念。那些能歌善舞的男女青年被看作是智慧聪明的。多耶舞是一种大型的歌场对唱舞蹈,早在宋代就有记载,可见其历史悠久。多耶舞蹈程序先由身着古装的寨老领着盛装的青年们入场后,顺绕三圈,又逆场绕三圈,姑娘们手牵手围成一个内圆圈,罗汉们围成外圆圈,寨老坐在场中。


赐鱼舞是在“拾官人”活动中所跳的一种原始渔猎舞蹈。装扮原始人者手持一夹着腌鱼的木棍冲着看热闹的某一人跳着武术性的原始舞蹈。这人就必须走进场来与原始人同舞,双方舞到脚步、头姿、手势相合时,“原始人”夹的腌鱼正好落到对方口中为止。


狮子舞是侗族人在春节期间举行的一种舞蹈活动,主要分庆贺舞、戏狮舞和绿狮舞三种形式。舞龙灯舞是正月举行的一种庆贺活动,舞龙身者脚步一致,手势谐调,与舞龙头者动作吻合,使所舞的龙跟着龙宝进行飞舞翻腾各种动作,到各家门前庆贺。


扇子舞亦称“白鹏(xian)舞”,是哈尼族的民间舞蹈,流行于云南红河南岸哈尼族地区。相传与纪念当地人们认为象征和平和自由的白鹏有关。系一神集体舞蹈,舞者身穿白衣,双手持羽毛扇,舞时挥动扇子,模仿白鸭飞翔姿态,动作优美柔和,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


农乐舞是朝鲜族民间传统舞蹈,由狞猎胜利后的舞蹈演变而来。舞蹈反复五六轮后,即进入娱乐阶段,其内容有敬茶、对诗、夺腰带、唱民歌、判官司等。农乐舞内容一般有六种:即节日麦西莱甫,喜庆麦西莱甫,集体麦西莱甫,邀请麦西莱甫、赔情麦西莱甫、和解麦西莱甫。从形式上看,有同行间轮流举行的麦西莱甫,有郊游麦西莱甫,有少女、*之间的麦西莱甫,也有同龄人之间冬季举行的麦西莱甫。


踢踏舞是藏族民间歌舞,最初为宫廷舞,跳舞时舞姿着意于脚,脚蹬硬底皮鞋,手臂随脚步而动作,依音乐节奏踢踏而舞,并以此表达内心的感情。踢踏舞多以横笛、扬琴、六弦琴、铜铃、月琴等伴奏,配以民歌,歌词生动,曲调流畅,舞姿活泼,节奏由慢而快,达到*时,以结束步突然结束。


阿细跳月亦称“阿细跳月”或“跳月”,彝族阿细人、撤尼人的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云南弥勒、路南、沪西等彝族地区。传说在很早以前,阿细人居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很大的山火,大火烧了九天九夜。阿细人扑打了九天九夜,火仍未熄灭。地面被大火烧得滚烫,扑火的人不断地换着脚,或单脚跳着继续扑打,终于把大火扑灭了。为了欢庆胜利,大家弹起三弦,吹起笛子,模仿打火时的样子,换着脚跳起舞来。这就是流传到今天的“阿细跳月”。舞蹈步伐刚健,节奏鲜明,踏脚击手,旋律优美,整个舞蹈充满热情欢乐的气氛。


孔雀舞是傣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已有悠久的历史,流行于云南省傣族地区。傣族人民把孔雀当做吉祥的象征,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民间孔雀舞的表演形式比较简单,一般只由一人或二人来跳,用象脚鼓、锌锣等伴奏。表演者化装为孔雀,舞蹈动作多为孔雀动作的摹拟和美化,动作矫健,形象优美,感情细腻,舞姿娴雅。


跳丧舞是土家人的祭祀性舞蹈,内容多样,包括历史、生产、爱情等,大都是即兴自编歌词演唱。动作多模拟飞禽走兽和人类的劳动、战争,头、手、肩、腰、胯、臂、脚齐动,还可以边跳边唱边饮。主要动作要求是八字步,绕手,哈腰、曲膝、摆胯。动作夸张、古朴粗犷,有阳刚之美,所塑造的形象生动*真。


花鼓子是喜庆场合和休闲时表演的一种庆祝和娱乐性舞蹈,无伴奏,不化妆,男女双双上场,手持手帕、小扇对舞而歌。内容主要是歌唱爱情,歌词可即兴演唱,气氛活跃而热烈。


八宝铜铃舞是流行于湘西的土家族祭祀舞蹈,舞者着八幅罗裙,戴凤冠,右手持牛角号(或舞师刀),左手持铜铃,边舞边吹,边舞边唱,还不时与围观者对唱。舞蹈粗犷古朴。


打柴舞亦称“打竹舞”,是黎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海南岛黎族地区。舞前,在庭院里、晒谷场或平坦的坡地上放置两根4米长的大竹竿作垫架,间隔为2米半左右,其上横放4或5对3米半长的竹竿(或杆子)作跳杠。舞时,垫架两边各蹲4或5人,有节奏地在垫架上张合击打,舞者(单人或双人等)趁各对竹竿(或双杆)敲打垫架或张开之瞬间,两脚不断替换,敏捷地上跳下踏,前冲后跃,左转右躲,下蹲,在避过双杠(或双杆)的各种险关,跳出各种优美动作。当一对舞者机警灵巧地跳过各种险关时,拍击竹竿(或杆子)者齐呼“嘿!呵嘿!”如果舞者跳不过各种险关,被竹竿(或杆子)挟住脚或颈部时,就会引众人哄堂大笑。


扩展资料

民族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历来都是各国古典舞、宫廷舞和专业舞蹈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来源。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2 12:34

木鼓舞是谷江方白(苗语汉音,或译反排)苗族的祭祀性舞蹈,以其独特的木鼓为伴奏,鼓手敲击,形成复杂多变的舞调。舞蹈动作包含五种,强调动作的粗犷奔放,如狂飚林柿,飞瀑坠崖,表现苗族祖先迁徒途中披荆斩棘,勇住直前的艰难历程与精神。


古瓢舞是流行于丹寨县雅灰地区苗族村寨中带有祭祀和自娱性质的最古老、最原始的舞蹈。古瓢舞用古瓢琴伴奏而得名,古瓢琴用松木雕成,状似家用水瓢,既是男青年们舞蹈时手上的道具,也是舞蹈中的唯一伴奏乐器。舞者们围鼓而舞,且舞且旋,人多则内外数圈,女在内,男在外。且疲者可下场休憩,新来者可随时加入。


踩鼓舞是苗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同时也是祭祀舞蹈。伴奏的乐器为铜鼓和木鼓,舞者一般围成圈,内圈女性,中心置一大鼓,由一至二人手持鼓棒击鼓,舞者面向圈内,随鼓点节奏,缓慢变换不同的舞步,双手自然摆动,闻鼓而舞。鼓点节奏多为4/4、3/4拍,显得欢快、轻松、活泼,表现了苗族人民节日祭祀祖先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板凳舞是苗族纯自娱性酒后热情奔放的、寓体育运动于舞蹈的形式之一。由一人或数人持板凳相击为鼓点,众人围于外而舞。鼓点多采用4/4、3/4拍节奏,众人时而聚拢,时而散开,且舞蹈动作较大,显得粗犷、豪放、激扬,表现了苗族人民豪放、热情好客的气质。


芦笙舞是黔东南苗族中带有祭祀和自娱性质的最普及的舞蹈,男女老少都会,并由此而形成苗族人民独特的生活美学观念。那些能歌善舞的男女青年被看作是智慧聪明的。多耶舞是一种大型的歌场对唱舞蹈,早在宋代就有记载,可见其历史悠久。多耶舞蹈程序先由身着古装的寨老领着盛装的青年们入场后,顺绕三圈,又逆场绕三圈,姑娘们手牵手围成一个内圆圈,罗汉们围成外圆圈,寨老坐在场中。


赐鱼舞是在“拾官人”活动中所跳的一种原始渔猎舞蹈。装扮原始人者手持一夹着腌鱼的木棍冲着看热闹的某一人跳着武术性的原始舞蹈。这人就必须走进场来与原始人同舞,双方舞到脚步、头姿、手势相合时,“原始人”夹的腌鱼正好落到对方口中为止。


狮子舞是侗族人在春节期间举行的一种舞蹈活动,主要分庆贺舞、戏狮舞和绿狮舞三种形式。舞龙灯舞是正月举行的一种庆贺活动,舞龙身者脚步一致,手势谐调,与舞龙头者动作吻合,使所舞的龙跟着龙宝进行飞舞翻腾各种动作,到各家门前庆贺。


扇子舞亦称“白鹏(xian)舞”,是哈尼族的民间舞蹈,流行于云南红河南岸哈尼族地区。相传与纪念当地人们认为象征和平和自由的白鹏有关。系一神集体舞蹈,舞者身穿白衣,双手持羽毛扇,舞时挥动扇子,模仿白鸭飞翔姿态,动作优美柔和,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


农乐舞是朝鲜族民间传统舞蹈,由狞猎胜利后的舞蹈演变而来。舞蹈反复五六轮后,即进入娱乐阶段,其内容有敬茶、对诗、夺腰带、唱民歌、判官司等。农乐舞内容一般有六种:即节日麦西莱甫,喜庆麦西莱甫,集体麦西莱甫,邀请麦西莱甫、赔情麦西莱甫、和解麦西莱甫。从形式上看,有同行间轮流举行的麦西莱甫,有郊游麦西莱甫,有少女、*之间的麦西莱甫,也有同龄人之间冬季举行的麦西莱甫。


踢踏舞是藏族民间歌舞,最初为宫廷舞,跳舞时舞姿着意于脚,脚蹬硬底皮鞋,手臂随脚步而动作,依音乐节奏踢踏而舞,并以此表达内心的感情。踢踏舞多以横笛、扬琴、六弦琴、铜铃、月琴等伴奏,配以民歌,歌词生动,曲调流畅,舞姿活泼,节奏由慢而快,达到*时,以结束步突然结束。


阿细跳月亦称“阿细跳月”或“跳月”,彝族阿细人、撤尼人的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云南弥勒、路南、沪西等彝族地区。传说在很早以前,阿细人居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很大的山火,大火烧了九天九夜。阿细人扑打了九天九夜,火仍未熄灭。地面被大火烧得滚烫,扑火的人不断地换着脚,或单脚跳着继续扑打,终于把大火扑灭了。为了欢庆胜利,大家弹起三弦,吹起笛子,模仿打火时的样子,换着脚跳起舞来。这就是流传到今天的“阿细跳月”。舞蹈步伐刚健,节奏鲜明,踏脚击手,旋律优美,整个舞蹈充满热情欢乐的气氛。


孔雀舞是傣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已有悠久的历史,流行于云南省傣族地区。傣族人民把孔雀当做吉祥的象征,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民间孔雀舞的表演形式比较简单,一般只由一人或二人来跳,用象脚鼓、锌锣等伴奏。表演者化装为孔雀,舞蹈动作多为孔雀动作的摹拟和美化,动作矫健,形象优美,感情细腻,舞姿娴雅。


跳丧舞是土家人的祭祀性舞蹈,内容多样,包括历史、生产、爱情等,大都是即兴自编歌词演唱。动作多模拟飞禽走兽和人类的劳动、战争,头、手、肩、腰、胯、臂、脚齐动,还可以边跳边唱边饮。主要动作要求是八字步,绕手,哈腰、曲膝、摆胯。动作夸张、古朴粗犷,有阳刚之美,所塑造的形象生动*真。


花鼓子是喜庆场合和休闲时表演的一种庆祝和娱乐性舞蹈,无伴奏,不化妆,男女双双上场,手持手帕、小扇对舞而歌。内容主要是歌唱爱情,歌词可即兴演唱,气氛活跃而热烈。


八宝铜铃舞是流行于湘西的土家族祭祀舞蹈,舞者着八幅罗裙,戴凤冠,右手持牛角号(或舞师刀),左手持铜铃,边舞边吹,边舞边唱,还不时与围观者对唱。舞蹈粗犷古朴。


打柴舞亦称“打竹舞”,是黎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海南岛黎族地区。舞前,在庭院里、晒谷场或平坦的坡地上放置两根4米长的大竹竿作垫架,间隔为2米半左右,其上横放4或5对3米半长的竹竿(或杆子)作跳杠。舞时,垫架两边各蹲4或5人,有节奏地在垫架上张合击打,舞者(单人或双人等)趁各对竹竿(或双杆)敲打垫架或张开之瞬间,两脚不断替换,敏捷地上跳下踏,前冲后跃,左转右躲,下蹲,在避过双杠(或双杆)的各种险关,跳出各种优美动作。当一对舞者机警灵巧地跳过各种险关时,拍击竹竿(或杆子)者齐呼“嘿!呵嘿!”如果舞者跳不过各种险关,被竹竿(或杆子)挟住脚或颈部时,就会引众人哄堂大笑。


扩展资料

民族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历来都是各国古典舞、宫廷舞和专业舞蹈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来源。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2 12:34

木鼓舞是谷江方白(苗语汉音,或译反排)苗族的祭祀性舞蹈,以其独特的木鼓为伴奏,鼓手敲击,形成复杂多变的舞调。舞蹈动作包含五种,强调动作的粗犷奔放,如狂飚林柿,飞瀑坠崖,表现苗族祖先迁徒途中披荆斩棘,勇住直前的艰难历程与精神。


古瓢舞是流行于丹寨县雅灰地区苗族村寨中带有祭祀和自娱性质的最古老、最原始的舞蹈。古瓢舞用古瓢琴伴奏而得名,古瓢琴用松木雕成,状似家用水瓢,既是男青年们舞蹈时手上的道具,也是舞蹈中的唯一伴奏乐器。舞者们围鼓而舞,且舞且旋,人多则内外数圈,女在内,男在外。且疲者可下场休憩,新来者可随时加入。


踩鼓舞是苗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同时也是祭祀舞蹈。伴奏的乐器为铜鼓和木鼓,舞者一般围成圈,内圈女性,中心置一大鼓,由一至二人手持鼓棒击鼓,舞者面向圈内,随鼓点节奏,缓慢变换不同的舞步,双手自然摆动,闻鼓而舞。鼓点节奏多为4/4、3/4拍,显得欢快、轻松、活泼,表现了苗族人民节日祭祀祖先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板凳舞是苗族纯自娱性酒后热情奔放的、寓体育运动于舞蹈的形式之一。由一人或数人持板凳相击为鼓点,众人围于外而舞。鼓点多采用4/4、3/4拍节奏,众人时而聚拢,时而散开,且舞蹈动作较大,显得粗犷、豪放、激扬,表现了苗族人民豪放、热情好客的气质。


芦笙舞是黔东南苗族中带有祭祀和自娱性质的最普及的舞蹈,男女老少都会,并由此而形成苗族人民独特的生活美学观念。那些能歌善舞的男女青年被看作是智慧聪明的。多耶舞是一种大型的歌场对唱舞蹈,早在宋代就有记载,可见其历史悠久。多耶舞蹈程序先由身着古装的寨老领着盛装的青年们入场后,顺绕三圈,又逆场绕三圈,姑娘们手牵手围成一个内圆圈,罗汉们围成外圆圈,寨老坐在场中。


赐鱼舞是在“拾官人”活动中所跳的一种原始渔猎舞蹈。装扮原始人者手持一夹着腌鱼的木棍冲着看热闹的某一人跳着武术性的原始舞蹈。这人就必须走进场来与原始人同舞,双方舞到脚步、头姿、手势相合时,“原始人”夹的腌鱼正好落到对方口中为止。


狮子舞是侗族人在春节期间举行的一种舞蹈活动,主要分庆贺舞、戏狮舞和绿狮舞三种形式。舞龙灯舞是正月举行的一种庆贺活动,舞龙身者脚步一致,手势谐调,与舞龙头者动作吻合,使所舞的龙跟着龙宝进行飞舞翻腾各种动作,到各家门前庆贺。


扇子舞亦称“白鹏(xian)舞”,是哈尼族的民间舞蹈,流行于云南红河南岸哈尼族地区。相传与纪念当地人们认为象征和平和自由的白鹏有关。系一神集体舞蹈,舞者身穿白衣,双手持羽毛扇,舞时挥动扇子,模仿白鸭飞翔姿态,动作优美柔和,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


农乐舞是朝鲜族民间传统舞蹈,由狞猎胜利后的舞蹈演变而来。舞蹈反复五六轮后,即进入娱乐阶段,其内容有敬茶、对诗、夺腰带、唱民歌、判官司等。农乐舞内容一般有六种:即节日麦西莱甫,喜庆麦西莱甫,集体麦西莱甫,邀请麦西莱甫、赔情麦西莱甫、和解麦西莱甫。从形式上看,有同行间轮流举行的麦西莱甫,有郊游麦西莱甫,有少女、*之间的麦西莱甫,也有同龄人之间冬季举行的麦西莱甫。


踢踏舞是藏族民间歌舞,最初为宫廷舞,跳舞时舞姿着意于脚,脚蹬硬底皮鞋,手臂随脚步而动作,依音乐节奏踢踏而舞,并以此表达内心的感情。踢踏舞多以横笛、扬琴、六弦琴、铜铃、月琴等伴奏,配以民歌,歌词生动,曲调流畅,舞姿活泼,节奏由慢而快,达到*时,以结束步突然结束。


阿细跳月亦称“阿细跳月”或“跳月”,彝族阿细人、撤尼人的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云南弥勒、路南、沪西等彝族地区。传说在很早以前,阿细人居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很大的山火,大火烧了九天九夜。阿细人扑打了九天九夜,火仍未熄灭。地面被大火烧得滚烫,扑火的人不断地换着脚,或单脚跳着继续扑打,终于把大火扑灭了。为了欢庆胜利,大家弹起三弦,吹起笛子,模仿打火时的样子,换着脚跳起舞来。这就是流传到今天的“阿细跳月”。舞蹈步伐刚健,节奏鲜明,踏脚击手,旋律优美,整个舞蹈充满热情欢乐的气氛。


孔雀舞是傣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已有悠久的历史,流行于云南省傣族地区。傣族人民把孔雀当做吉祥的象征,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民间孔雀舞的表演形式比较简单,一般只由一人或二人来跳,用象脚鼓、锌锣等伴奏。表演者化装为孔雀,舞蹈动作多为孔雀动作的摹拟和美化,动作矫健,形象优美,感情细腻,舞姿娴雅。


跳丧舞是土家人的祭祀性舞蹈,内容多样,包括历史、生产、爱情等,大都是即兴自编歌词演唱。动作多模拟飞禽走兽和人类的劳动、战争,头、手、肩、腰、胯、臂、脚齐动,还可以边跳边唱边饮。主要动作要求是八字步,绕手,哈腰、曲膝、摆胯。动作夸张、古朴粗犷,有阳刚之美,所塑造的形象生动*真。


花鼓子是喜庆场合和休闲时表演的一种庆祝和娱乐性舞蹈,无伴奏,不化妆,男女双双上场,手持手帕、小扇对舞而歌。内容主要是歌唱爱情,歌词可即兴演唱,气氛活跃而热烈。


八宝铜铃舞是流行于湘西的土家族祭祀舞蹈,舞者着八幅罗裙,戴凤冠,右手持牛角号(或舞师刀),左手持铜铃,边舞边吹,边舞边唱,还不时与围观者对唱。舞蹈粗犷古朴。


打柴舞亦称“打竹舞”,是黎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海南岛黎族地区。舞前,在庭院里、晒谷场或平坦的坡地上放置两根4米长的大竹竿作垫架,间隔为2米半左右,其上横放4或5对3米半长的竹竿(或杆子)作跳杠。舞时,垫架两边各蹲4或5人,有节奏地在垫架上张合击打,舞者(单人或双人等)趁各对竹竿(或双杆)敲打垫架或张开之瞬间,两脚不断替换,敏捷地上跳下踏,前冲后跃,左转右躲,下蹲,在避过双杠(或双杆)的各种险关,跳出各种优美动作。当一对舞者机警灵巧地跳过各种险关时,拍击竹竿(或杆子)者齐呼“嘿!呵嘿!”如果舞者跳不过各种险关,被竹竿(或杆子)挟住脚或颈部时,就会引众人哄堂大笑。


扩展资料

民族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历来都是各国古典舞、宫廷舞和专业舞蹈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来源。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2 12:34

木鼓舞是谷江方白(苗语汉音,或译反排)苗族的祭祀性舞蹈,以其独特的木鼓为伴奏,鼓手敲击,形成复杂多变的舞调。舞蹈动作包含五种,强调动作的粗犷奔放,如狂飚林柿,飞瀑坠崖,表现苗族祖先迁徒途中披荆斩棘,勇住直前的艰难历程与精神。


古瓢舞是流行于丹寨县雅灰地区苗族村寨中带有祭祀和自娱性质的最古老、最原始的舞蹈。古瓢舞用古瓢琴伴奏而得名,古瓢琴用松木雕成,状似家用水瓢,既是男青年们舞蹈时手上的道具,也是舞蹈中的唯一伴奏乐器。舞者们围鼓而舞,且舞且旋,人多则内外数圈,女在内,男在外。且疲者可下场休憩,新来者可随时加入。


踩鼓舞是苗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同时也是祭祀舞蹈。伴奏的乐器为铜鼓和木鼓,舞者一般围成圈,内圈女性,中心置一大鼓,由一至二人手持鼓棒击鼓,舞者面向圈内,随鼓点节奏,缓慢变换不同的舞步,双手自然摆动,闻鼓而舞。鼓点节奏多为4/4、3/4拍,显得欢快、轻松、活泼,表现了苗族人民节日祭祀祖先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板凳舞是苗族纯自娱性酒后热情奔放的、寓体育运动于舞蹈的形式之一。由一人或数人持板凳相击为鼓点,众人围于外而舞。鼓点多采用4/4、3/4拍节奏,众人时而聚拢,时而散开,且舞蹈动作较大,显得粗犷、豪放、激扬,表现了苗族人民豪放、热情好客的气质。


芦笙舞是黔东南苗族中带有祭祀和自娱性质的最普及的舞蹈,男女老少都会,并由此而形成苗族人民独特的生活美学观念。那些能歌善舞的男女青年被看作是智慧聪明的。多耶舞是一种大型的歌场对唱舞蹈,早在宋代就有记载,可见其历史悠久。多耶舞蹈程序先由身着古装的寨老领着盛装的青年们入场后,顺绕三圈,又逆场绕三圈,姑娘们手牵手围成一个内圆圈,罗汉们围成外圆圈,寨老坐在场中。


赐鱼舞是在“拾官人”活动中所跳的一种原始渔猎舞蹈。装扮原始人者手持一夹着腌鱼的木棍冲着看热闹的某一人跳着武术性的原始舞蹈。这人就必须走进场来与原始人同舞,双方舞到脚步、头姿、手势相合时,“原始人”夹的腌鱼正好落到对方口中为止。


狮子舞是侗族人在春节期间举行的一种舞蹈活动,主要分庆贺舞、戏狮舞和绿狮舞三种形式。舞龙灯舞是正月举行的一种庆贺活动,舞龙身者脚步一致,手势谐调,与舞龙头者动作吻合,使所舞的龙跟着龙宝进行飞舞翻腾各种动作,到各家门前庆贺。


扇子舞亦称“白鹏(xian)舞”,是哈尼族的民间舞蹈,流行于云南红河南岸哈尼族地区。相传与纪念当地人们认为象征和平和自由的白鹏有关。系一神集体舞蹈,舞者身穿白衣,双手持羽毛扇,舞时挥动扇子,模仿白鸭飞翔姿态,动作优美柔和,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


农乐舞是朝鲜族民间传统舞蹈,由狞猎胜利后的舞蹈演变而来。舞蹈反复五六轮后,即进入娱乐阶段,其内容有敬茶、对诗、夺腰带、唱民歌、判官司等。农乐舞内容一般有六种:即节日麦西莱甫,喜庆麦西莱甫,集体麦西莱甫,邀请麦西莱甫、赔情麦西莱甫、和解麦西莱甫。从形式上看,有同行间轮流举行的麦西莱甫,有郊游麦西莱甫,有少女、*之间的麦西莱甫,也有同龄人之间冬季举行的麦西莱甫。


踢踏舞是藏族民间歌舞,最初为宫廷舞,跳舞时舞姿着意于脚,脚蹬硬底皮鞋,手臂随脚步而动作,依音乐节奏踢踏而舞,并以此表达内心的感情。踢踏舞多以横笛、扬琴、六弦琴、铜铃、月琴等伴奏,配以民歌,歌词生动,曲调流畅,舞姿活泼,节奏由慢而快,达到*时,以结束步突然结束。


阿细跳月亦称“阿细跳月”或“跳月”,彝族阿细人、撤尼人的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云南弥勒、路南、沪西等彝族地区。传说在很早以前,阿细人居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很大的山火,大火烧了九天九夜。阿细人扑打了九天九夜,火仍未熄灭。地面被大火烧得滚烫,扑火的人不断地换着脚,或单脚跳着继续扑打,终于把大火扑灭了。为了欢庆胜利,大家弹起三弦,吹起笛子,模仿打火时的样子,换着脚跳起舞来。这就是流传到今天的“阿细跳月”。舞蹈步伐刚健,节奏鲜明,踏脚击手,旋律优美,整个舞蹈充满热情欢乐的气氛。


孔雀舞是傣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已有悠久的历史,流行于云南省傣族地区。傣族人民把孔雀当做吉祥的象征,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民间孔雀舞的表演形式比较简单,一般只由一人或二人来跳,用象脚鼓、锌锣等伴奏。表演者化装为孔雀,舞蹈动作多为孔雀动作的摹拟和美化,动作矫健,形象优美,感情细腻,舞姿娴雅。


跳丧舞是土家人的祭祀性舞蹈,内容多样,包括历史、生产、爱情等,大都是即兴自编歌词演唱。动作多模拟飞禽走兽和人类的劳动、战争,头、手、肩、腰、胯、臂、脚齐动,还可以边跳边唱边饮。主要动作要求是八字步,绕手,哈腰、曲膝、摆胯。动作夸张、古朴粗犷,有阳刚之美,所塑造的形象生动*真。


花鼓子是喜庆场合和休闲时表演的一种庆祝和娱乐性舞蹈,无伴奏,不化妆,男女双双上场,手持手帕、小扇对舞而歌。内容主要是歌唱爱情,歌词可即兴演唱,气氛活跃而热烈。


八宝铜铃舞是流行于湘西的土家族祭祀舞蹈,舞者着八幅罗裙,戴凤冠,右手持牛角号(或舞师刀),左手持铜铃,边舞边吹,边舞边唱,还不时与围观者对唱。舞蹈粗犷古朴。


打柴舞亦称“打竹舞”,是黎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海南岛黎族地区。舞前,在庭院里、晒谷场或平坦的坡地上放置两根4米长的大竹竿作垫架,间隔为2米半左右,其上横放4或5对3米半长的竹竿(或杆子)作跳杠。舞时,垫架两边各蹲4或5人,有节奏地在垫架上张合击打,舞者(单人或双人等)趁各对竹竿(或双杆)敲打垫架或张开之瞬间,两脚不断替换,敏捷地上跳下踏,前冲后跃,左转右躲,下蹲,在避过双杠(或双杆)的各种险关,跳出各种优美动作。当一对舞者机警灵巧地跳过各种险关时,拍击竹竿(或杆子)者齐呼“嘿!呵嘿!”如果舞者跳不过各种险关,被竹竿(或杆子)挟住脚或颈部时,就会引众人哄堂大笑。


扩展资料

民族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历来都是各国古典舞、宫廷舞和专业舞蹈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来源。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2 12:34

木鼓舞是谷江方白(苗语汉音,或译反排)苗族的祭祀性舞蹈,以其独特的木鼓为伴奏,鼓手敲击,形成复杂多变的舞调。舞蹈动作包含五种,强调动作的粗犷奔放,如狂飚林柿,飞瀑坠崖,表现苗族祖先迁徒途中披荆斩棘,勇住直前的艰难历程与精神。


古瓢舞是流行于丹寨县雅灰地区苗族村寨中带有祭祀和自娱性质的最古老、最原始的舞蹈。古瓢舞用古瓢琴伴奏而得名,古瓢琴用松木雕成,状似家用水瓢,既是男青年们舞蹈时手上的道具,也是舞蹈中的唯一伴奏乐器。舞者们围鼓而舞,且舞且旋,人多则内外数圈,女在内,男在外。且疲者可下场休憩,新来者可随时加入。


踩鼓舞是苗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同时也是祭祀舞蹈。伴奏的乐器为铜鼓和木鼓,舞者一般围成圈,内圈女性,中心置一大鼓,由一至二人手持鼓棒击鼓,舞者面向圈内,随鼓点节奏,缓慢变换不同的舞步,双手自然摆动,闻鼓而舞。鼓点节奏多为4/4、3/4拍,显得欢快、轻松、活泼,表现了苗族人民节日祭祀祖先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板凳舞是苗族纯自娱性酒后热情奔放的、寓体育运动于舞蹈的形式之一。由一人或数人持板凳相击为鼓点,众人围于外而舞。鼓点多采用4/4、3/4拍节奏,众人时而聚拢,时而散开,且舞蹈动作较大,显得粗犷、豪放、激扬,表现了苗族人民豪放、热情好客的气质。


芦笙舞是黔东南苗族中带有祭祀和自娱性质的最普及的舞蹈,男女老少都会,并由此而形成苗族人民独特的生活美学观念。那些能歌善舞的男女青年被看作是智慧聪明的。多耶舞是一种大型的歌场对唱舞蹈,早在宋代就有记载,可见其历史悠久。多耶舞蹈程序先由身着古装的寨老领着盛装的青年们入场后,顺绕三圈,又逆场绕三圈,姑娘们手牵手围成一个内圆圈,罗汉们围成外圆圈,寨老坐在场中。


赐鱼舞是在“拾官人”活动中所跳的一种原始渔猎舞蹈。装扮原始人者手持一夹着腌鱼的木棍冲着看热闹的某一人跳着武术性的原始舞蹈。这人就必须走进场来与原始人同舞,双方舞到脚步、头姿、手势相合时,“原始人”夹的腌鱼正好落到对方口中为止。


狮子舞是侗族人在春节期间举行的一种舞蹈活动,主要分庆贺舞、戏狮舞和绿狮舞三种形式。舞龙灯舞是正月举行的一种庆贺活动,舞龙身者脚步一致,手势谐调,与舞龙头者动作吻合,使所舞的龙跟着龙宝进行飞舞翻腾各种动作,到各家门前庆贺。


扇子舞亦称“白鹏(xian)舞”,是哈尼族的民间舞蹈,流行于云南红河南岸哈尼族地区。相传与纪念当地人们认为象征和平和自由的白鹏有关。系一神集体舞蹈,舞者身穿白衣,双手持羽毛扇,舞时挥动扇子,模仿白鸭飞翔姿态,动作优美柔和,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


农乐舞是朝鲜族民间传统舞蹈,由狞猎胜利后的舞蹈演变而来。舞蹈反复五六轮后,即进入娱乐阶段,其内容有敬茶、对诗、夺腰带、唱民歌、判官司等。农乐舞内容一般有六种:即节日麦西莱甫,喜庆麦西莱甫,集体麦西莱甫,邀请麦西莱甫、赔情麦西莱甫、和解麦西莱甫。从形式上看,有同行间轮流举行的麦西莱甫,有郊游麦西莱甫,有少女、*之间的麦西莱甫,也有同龄人之间冬季举行的麦西莱甫。


踢踏舞是藏族民间歌舞,最初为宫廷舞,跳舞时舞姿着意于脚,脚蹬硬底皮鞋,手臂随脚步而动作,依音乐节奏踢踏而舞,并以此表达内心的感情。踢踏舞多以横笛、扬琴、六弦琴、铜铃、月琴等伴奏,配以民歌,歌词生动,曲调流畅,舞姿活泼,节奏由慢而快,达到*时,以结束步突然结束。


阿细跳月亦称“阿细跳月”或“跳月”,彝族阿细人、撤尼人的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云南弥勒、路南、沪西等彝族地区。传说在很早以前,阿细人居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很大的山火,大火烧了九天九夜。阿细人扑打了九天九夜,火仍未熄灭。地面被大火烧得滚烫,扑火的人不断地换着脚,或单脚跳着继续扑打,终于把大火扑灭了。为了欢庆胜利,大家弹起三弦,吹起笛子,模仿打火时的样子,换着脚跳起舞来。这就是流传到今天的“阿细跳月”。舞蹈步伐刚健,节奏鲜明,踏脚击手,旋律优美,整个舞蹈充满热情欢乐的气氛。


孔雀舞是傣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已有悠久的历史,流行于云南省傣族地区。傣族人民把孔雀当做吉祥的象征,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民间孔雀舞的表演形式比较简单,一般只由一人或二人来跳,用象脚鼓、锌锣等伴奏。表演者化装为孔雀,舞蹈动作多为孔雀动作的摹拟和美化,动作矫健,形象优美,感情细腻,舞姿娴雅。


跳丧舞是土家人的祭祀性舞蹈,内容多样,包括历史、生产、爱情等,大都是即兴自编歌词演唱。动作多模拟飞禽走兽和人类的劳动、战争,头、手、肩、腰、胯、臂、脚齐动,还可以边跳边唱边饮。主要动作要求是八字步,绕手,哈腰、曲膝、摆胯。动作夸张、古朴粗犷,有阳刚之美,所塑造的形象生动*真。


花鼓子是喜庆场合和休闲时表演的一种庆祝和娱乐性舞蹈,无伴奏,不化妆,男女双双上场,手持手帕、小扇对舞而歌。内容主要是歌唱爱情,歌词可即兴演唱,气氛活跃而热烈。


八宝铜铃舞是流行于湘西的土家族祭祀舞蹈,舞者着八幅罗裙,戴凤冠,右手持牛角号(或舞师刀),左手持铜铃,边舞边吹,边舞边唱,还不时与围观者对唱。舞蹈粗犷古朴。


打柴舞亦称“打竹舞”,是黎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海南岛黎族地区。舞前,在庭院里、晒谷场或平坦的坡地上放置两根4米长的大竹竿作垫架,间隔为2米半左右,其上横放4或5对3米半长的竹竿(或杆子)作跳杠。舞时,垫架两边各蹲4或5人,有节奏地在垫架上张合击打,舞者(单人或双人等)趁各对竹竿(或双杆)敲打垫架或张开之瞬间,两脚不断替换,敏捷地上跳下踏,前冲后跃,左转右躲,下蹲,在避过双杠(或双杆)的各种险关,跳出各种优美动作。当一对舞者机警灵巧地跳过各种险关时,拍击竹竿(或杆子)者齐呼“嘿!呵嘿!”如果舞者跳不过各种险关,被竹竿(或杆子)挟住脚或颈部时,就会引众人哄堂大笑。


扩展资料

民族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历来都是各国古典舞、宫廷舞和专业舞蹈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来源。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