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现在还是一个外行,希望谁能告诉我怎么入门,最好专业一点,非常感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0:01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9分钟前

叶秀山:与新生谈读哲学书 今年收的博士生中,有一位原是学文学的,硕士

论文做的伽达默的美学,对哲学有兴趣,现在考到我的名下,这样就是名副其实

的“新生”,她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进入哲学的门,而要进这个门,除

读书之外,又少有别的途径,那么如何念哲学书,念什么书,先念什么,后念什

么,我们这些“老马”,就有点“识途”的作用了。

经我这几年的观察体会,凡从别的专业转向哲学研究的,大半是对哲学有兴

趣的,于是他们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哲学的训练,也就是如何读哲学的书籍的问题



多年来,我形成了这样一个想法:我们学哲学的,特别是学西方哲学的,还

是从读德国古典哲学的著作入手为好。这里所说的德国古典哲学就是指十八世纪

末到十九世纪这一段的德国唯心主义,也就是从康德到黑格尔这一段。我们就是

这样学过来的。这一段哲学,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来

源,马克思、恩格斯都是有所肯定的,因而是我们这代做哲学的必须学习的。我

觉得,我们有了这个基础,是大有好处的。

对于这一段的哲学,八十年代初期,有一种逆反的态度,觉得黑格尔那样极

端,过去读的不少了,要读新的书,引进新的思想了,一时间研究这一段哲学的

专著、集刊都不容易出版了。要学习新思潮,这当然是很对的,尤其是当年我们

闭塞了许多年,开放伊始,着重在新思潮的引进是更为重要的。不过就学术来讲

,这些新思潮,原本是有根有源的,而这个根源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重要的环节

。现在大家都清楚,当年最时髦的萨特,他的名字几乎与“自由”联系在一起,

而他的“自由”,在学理上却是康德哲学的发挥,而这个意义上的“自由”,也

许不象当时有些人想象的那样逍遥快活,而恰恰是很严肃的问题,有点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的意味,因为它和“责任”不可分。

随着新思潮的介绍,逐渐的大家讲存在主义,讲海德格尔,讲富科,现在又

开始讲列维纳斯,讲德罗兹,慢慢地,我们的哲学思潮,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与国际接轨了,这是很好的事,开头说得不太深入,或者甚至有点出入,也是自

然的事,逐渐就会准确起来,深入起来的。应该说,这些人物的书,都不是很好

读的,在国外也是难读的书。

读这些书的难处主要的也在于它们都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的学养在内,没有这

些学养,字句上也许懂了,思想内容把握不住,不容易在思想上贯通起来,还没

有到哲学的层次。

九十年代大家爱谈海德格尔,他的书对我们自然有一种吸引力,因为海德格

尔强调时间性、历史性,和中国的传统儒家有相似之处,而他的“人诗意地居于

大地”又很象我国的传统道家思想。之所以如此,说明哲学性的思考,时无分古

今,地无分中外,都有它可通之处;然而,就海德格尔思想渊源来说,离不开欧

洲哲学的传统,尽管他对这个传统有许多批评,态度是否定的,但他自己就已经

在康德、黑格尔的哲学中看到了有价值的东西。紧接着《存在与时间》之后,他

出版了《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而在当时德国学界对黑格尔一片漫骂声中,海

德格尔却也肯定了黑格尔的巨大贡献。现在我们后人来读他们的书,深感有许多

地方,海德格尔的确道出了在康德、黑格尔哲学中已经蕴涵但尚未发挥出来的道

理。并不是说,海德格尔的思想就是读了康德、黑格尔的书以后发展出来的,而

是说我们后人如果也好好读康德、黑格尔的书,对于理解海德格尔是会有很大帮

助的。同样的道理,我们好好读海德格尔的书,对于理解现在的“后现代”哲学

也会是有帮助的。

譬如说,“后现代”讲“断裂”,讲“空间”,似乎和从德国古典哲学到海

德格尔讲“时间”,讲“历史”很不一样;当然是很不一样。不过,就我们做哲

学史的来看,我们还是感到它们的理路还是可以沟通的。古典哲学把“时间”从

“空间”观念里划出来,因为那时的“空间”观念是牛顿式机械的,“时间”从

这个“空间”的“口袋(框框)”里“脱颖而出”,展示了它自身的“不可分割”

的特性,古典哲学中“生生不息”的“精神”体现了这个时间、历史的原则。

海德格尔的贡献在于在这个“时间”、“历史”的原则中,又强调了“有限

”、“死”的观念,把黑格尔“有限”中的“无限”思想更往前推进一步,不把

“有限”看死了,说它完全就是经验的世界,而使它也有“本体”意义,“死”

也不是一般的物质形态的变化,而具有形而上的意义,这样,在“时间”进入“

本体”以后,“空间”也就被接纳到“本体”问题中来,具有形而上的意义。这

个意义,正是现在法国“后现代”诸公接着做的工作。我们须得从“本体”化了

以后的“空间”问题来理解他们的工作,否则他们就要回到牛顿机械的空间观念

,这也许是他们不愿意的,至于在具体运作的过程中,有没有把握不住的地方,

就是具体研究的问题了。

法国哲学对于连断的问题也有深入的思考的,就连那个最强调“连”的柏格

森,也不能说他没有看到“断”的问题。喜欢哲学的都知道,他提出一个“绵延

”的观念来说“时间”。“绵延”就是“割不断”、“不可分割”。这个观念的

确“古已有之”。我们知道,古代希腊的原子论者提出的“原子”,原就是“不

可分”的意思,那么柏格森又多说了些什么,值得大家称道?

你看,古人已经想到“不可分割”的问题,但是古人对为什么“不可分割”

的解释只是说它“没有缝隙”,没有缝,就打不开,“天衣无缝”。说它“没有

缝隙”是以想象为根据的,天下哪有没有缝的东西?“没有不透风的墙”嘛。柏

格森换了一个思路来理解“不可分割”的理由、根据,他说绵延之所以“不可分

割”,不是因为它“太简单”,“铁板一块”,之所以“没有缝隙”,而是因为

它“太复杂”,各种“因素”“纠缠”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硬要把

它割断开来,“它”就不是“它”了,“它”的“性质”就变了。“绵延”、“

时间”是个“质”的问题,不是“量”的问题。于是,你看,柏格森也已经涉及

到“断”的问题,把“纠缠在一起”的“乱麻-混沌”“割断”,就有天下一个个

占空间的性质各异的事物,不过在这个观念的创始阶段,柏格森的工作重点在于

阐明他的“绵延”观念的“混沌性”,至于开显出来的空间的事,他把它们归于

机械的世界,我想,我们后人的思路,会想到,这些具体的有空间的事物,就其

“在时间中”的意义来说,也不会全是机械的,从一个更为根本的意义上来理解

“具体事物”,是不是“有限”中还有“无限”,“断”中还有“连”;或者更

是 “无限”中的“有限”,“连”中之“断”。

于是,从哲学的根本的意义上来理解“空间”,是不是“后现代”诸公心目

中所要探讨的问题?

这些意思对于“新生”来说,或许过于艰深了些,我的意思只是想说,大多

数年轻人,即使喜欢哲学,也是喜欢那些新流派、新思潮,加上现在“断裂”之

声不绝于耳,以为“历史”、“时间”可以一笔勾销,或者只是一些“死学问”

了,其实只要认真读这些人的书,你就会发现,“后现代”卓然成家者,无不博

学多识、满腹经纶,要从“不读书”再出一个“后-后”现代来,无疑是“异想天

开”了。

我之所以经常强调学习德国古典哲学的意义,还有一个方法途径的考虑在内



我以前跟学生说,就专业化的角度来看,十八-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是更为

成熟的哲学,那个时候,哲学逐渐地成为一个专业,对于个人来说,就成了专门

的职业,进入学校可以专门教哲学,而不仅仅是在广泛的意义上被称做哲学教授

,不是泛泛的被称做哲学家(者)了。按我的体会,就是作为学科来说,哲学的“

系统性”加强了。

我专门做过古代希腊哲学的研究,在做这个工作时,我已经有了一般的哲学

基础知识,但是在写第一本书《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时,也只能做一些历史材

料方面的梳理工作,写过第二本书《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以后,就不敢往下

写了;以后我学习了欧洲现当代的哲学,并且不断地温习、补习从康德到黑格尔

这一段的哲学思想,在我做《西方哲学中科学与宗教两种思想方式》这个课题时

,又重新写了古代希腊这一部分,哲学的分量加重了,并且也敢一直写到了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自己这样不断地上下反复几遍以后,我比较有把握地跟学生说

,你就先从康德或黑格尔哲学入手,使自己习惯于读哲学书。

读他们的书,可以使你比较快地、比较直接地了解什么叫“哲学”。

当然,这不是一个定则。各位老师都有自己教学生入门的门径。我选的这条

途径,会让学生一上来就遇到困难,因为康德、黑格尔的书是出名的难读的。我

也不想把学生一开始就吓倒;我觉得开头难一些,以后碰到难读的书就不怕了,

因为哲学的书毕竟跟文学作品不同,只有很特殊的人才拿读哲学书来“消闲”。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对学生说明。康德、黑格尔的哲学被普遍批评为脱离实际

,是书斋里的哲学,这个批评当然是很中肯,很有理的。哲学进入大学的讲堂,

成为“专门”的“职业”,就会着意地营造自己独特的天地,强调自己的特点,

从而与其他的学问和人生实际剥离。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我一直感到英美的有些

哲学过于技术性,我理解他们之所以如此,乃是要在大学以别人不会的技术来稳

住自己的教席,这可能是一个误解,但是长期以来我有这个印象。现在比较贴近

生活实际的是法国的哲学家。

当然,躲进书斋、脱离实际不仅仅是一个实际问题,而且还有学理上的问题

。康德、黑格尔的思路,是强调“哲学”要“纯”而又“纯”,这个“纯(粹)”

指的是排除一切经验的、被动的、接受的因素。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强调

的“纯主动性”,到康德、黑格尔那里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现实性、感性、

直观性的问题,在这个哲学系统中,始终不好摆平,尽管黑格尔以后,直到胡塞

尔,都强调“直观的理智”和“理智的直观”,但是这个“直观”还是“主动的

”,“纯粹的”。“哲学”如何接纳“被动性”的问题,是需要大家进一步研究

的。

和“新生”谈如何读哲学书是一件很有兴趣的事,也是一个可以不断谈下去

的话题,以后有机会再谈。(2000年12月9日整理成文)

叶秀山: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
《叶秀山西方哲学论集(1998-2002)》

[关键词]叶秀山

10.11.2002
哲学和哲学史之间的界限难以划清,不一定把全部哲学史学完才学哲学,学哲学可以学一本书,一个流派,一个大哲学家都是入门的途径。根据自己的情境兴趣选择,老师也可以帮助你选择,你研读这一个人、一个流派,以此为基础就可以了解哲学包括哲学史。当然这不包括细节,但是大纲节目,基本问题都可以有所了解,重要的问题它都会涉及到,这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学习哲学的捷径。这是前人积累的方法经验。以此为基地,可以去各个地方,各门学问都可以去问津,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旨就是你当初选择的这本书,怎么出去,还能怎么回来。你们现在进入北大哲学系了,在哲学这个领域里现在需要有我存在的空间,我存在的地方有我的位置,就是从我推荐的书中再做选择

我们先念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为什么称之为古典?(只是在中国称其为古典哲学)因为钻研了他们的书就明白了什么叫哲学,知道了自己要做的是什么。前面我们只是在外面看,哲学在做什么,现在则是要进入哲学门,登堂入室,那么德国古典哲学是入门的必经之路。哲学流派很多,对哲学本身的的观念很不一样,可以有不同观念,不同理解,但必须有根据,要把从康德到黑格尔以来的这段研究化在里面。

“哲学就是把握世界的方式”,可以这么说,但根据何在,什么叫把握世界的方式,怎么把握?或者说是最一般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但什么叫最一般的,最普遍的 ,什么叫概念式的,这样日常给我们的观念就远远不够了。只有到了康德对哲学所谓概念,普遍这一类的话才有了一个专门的理解。他们了解的、想的要比一般人多。我告诉你们什么叫哲学是没有用的,还是要你们自己去读书。在形成我们自己“什么叫哲学”的观念的时候,还是要自己念书去,不带偏见,踏下心来念他们的书。这时才明白什么叫哲学。哲学有自身的训练有自身的问题。

下面我就大概介绍一下从康德到黑格尔都说了什么,为什么说他们囊括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概括了哲学的基本历史。

康德的主要著作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A版1781,B版1787)、《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三本书中,《纯粹理性批判》是个纲领,是奠基著作,但比较难。三本书有不同侧重,(《实践理性批判》侧重道德,《判断力批判》侧重美学)但就哲学来讲,三本书是一个完整的哲学,要一起读,所谓康德的批判哲学,就是它们都在审核理性的作用,康德是理性主义者,纯粹理性批判奠定了他批判哲学的纲领

这本书代表着一种变革,他把做哲学的人的视角、立场有一个变革。他自己称之为“哥白尼式的”。这涉及了哲学的一个基本的态度,过去占主流的一个哲学态度:把握世界首先要认知世界,认识世界要首先通过感觉,然后从感觉概括、综合、分析、提炼、然后总结出规律来,把握世界就是要把握这些规律,学知识就是把握客观对象的规律law。有了规律就可以万变不离其宗。这个规律有普遍性,但普遍从哪来?从感觉来,所以需要试验,再分析、综合、概括这才能出现一个普遍行之有效的、可靠的规则law。规则成了体系,成了科学。哲学就是告诉我们知识一定是来自感觉,所谓科学就是从经验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所以知识的基础就在于此,要通过积累经验概括出经验,理论和规则。

但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颠倒了这一切,这些知识的基础是不牢靠的,是建立在沙子上的。从古希腊就提出了感觉是不可靠的,感觉是会骗人的,感觉是会变的,感觉不可能提供靠得住的经验。最有名的就是关于运动感觉不可靠的命题,飞矢不动的芝诺悖论。有限的时间内怎么通过无限多个点,感觉上是动的没问题,但如何从理论上去证明。感觉提供的是个客体,理论是主体,把主客体分开是希腊人的功劳。按常识,主体是围着客体转的,认识要符合客体实际,但是到了哲学层面就有了问题,你无法证明所有的经验,所有从感觉得来的东西是可靠的。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这个问题上实行了一个变革,他让客体感觉围绕着主体转,这就是所谓“哥白尼式的”。培根认为人的知识就像蜜蜂采蜜,通过酝酿就产生知识。我们有了材料后要通过人的加工才成为知识。按这个想法实际上知识是没有可靠的基础,是找不到最后的理由的。是没有理论上的保障的。只有常识上经验上的可靠性。从培根下来,到英国的休谟,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一切不过是约定俗成,是习惯。这样建立的科学大厦是不牢固的。没办法从理路上证明推导出一定会“如此”。休谟是康德直接面对的一个人,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就是针对这种疑问的。从感觉出不来推理。要无限次的经验才可以推理,少一次都不可以。现在要让变化围着推理转。

康德的另外一个目标,哥白尼式的不是只讲形式不讲内容,科学得有内容。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他还提出了改造形式逻辑,现在讲的知识论不是形式逻辑而是科学逻辑,不只研究形式的必然性,也要把内容接纳进来,内容从经验感觉来。这两个东西要综合起来,单独任何一方面都不能解决问题。经验主义者正是在怀疑经验的基础上,所以他们最重视逻辑,因为逻辑是可靠的。而欧洲的理性主义者恰恰关心社会,关心人生,关注生活的价值。康德认为从感觉经验出不来逻辑,逻辑只管必然性,即a priori从前件来,不管内容,从推论来的。这个a priori不依靠经验,不是从经验中概括出来的。哲学需要经验,但不能要求学哲学的人穷尽一切经验后才能来学哲学。哲学里面考虑不依赖于经验的东西(不是不要经验)。康德的不是要去掉经验和逻辑的任何一方,科学必须要经验。康德的纯粹要解决的就是我的科学内容是经验的,但是又是推理而来的,有经验内容的必然的知识是建立在超验上的。哲学就是要讲我们的科学有必然性,是建立在推理上的,而不是像休谟讲的那样只是习惯。康德在这里是在为科学的伟大,必然性做辩护的。指出科学是有方向,有根据的。知识的基础是超验的,不从经验中来,但又是有内容的,不是纯粹的逻辑。

哥白尼就是指理性能够接纳进来的感性的东西是可以推论的,这个推论是不以具体的感性经验为转移的,物理化学等等都有超验的基础。这里理性掌握着主动权,理性是立法者。理性有不接纳的东西,就是物自身。进来的都是现象和表象,是人的感官能接受的。这些能成为知识的对象。在经验的王国树立理性的权威,这是哲学的任务。康德维护了理性的立法权,接纳愿意遵从理性的经验,形成一个知识的王国。这里都是可以推论的,都是可靠的。

理性的主动性不仅表现在科学知识上,还表现在道德,目的论上。这就是在物自身的这个领域康德所要做的。康德也说要知识,为信仰留下余地。这就是在他后两个批判中所做的事。

一、什么是哲学?
这是一个被问及最多,而答案最不确定的问题。从字面上讲,“哲”在汉语里,有聪明、智慧、懂道理的意思。如《尚书》中有这样的句子:“知人则音”。有时也引申为“智者”的代词。如《左传》:“赖前哲以免”。所谓“智者”,也就是“哲人”,也就是“愚人”的对立面。“哲人”智慧仁慈,“愚人”则蠢笨而又刻薄。《诗经·小雅》云:“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汉字“智”和“知”都从“矢”。也就是箭,箭的特点是又快又准,意思是有智慧的人就是比一般的人知道得快,认识得准。中国有“哲”字,却没有“哲学”这一概念。“哲学”源于古希腊文“philosophia” 意思是“追求(philem)和智慧(sophia)即“爱智慧”。由日本学者西周翻译成“哲学”。
哲学是聪明学、明白学。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大家对“聪明”的标准不一样,学哲学的人或哲学家却往往显得“愚蠢”和“荒谬”。当“傻子”在苦苦地思索生活的意义的时,聪明人早已把生活安排得很舒适了;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举头望天,研究天文,不小心掉到枯井里,遭人耻笑。
哲学到底能使人聪明还是愚蠢?智慧的中国古人一句话把二者统一起来:“大智若愚”。
哲学到底是什么?哲学不是宗教,但它也给予人信仰;哲学不是科学,但它也赋予人以真理;哲学不是道德,但它也启发人向善;哲学不是艺术,但它也给予人以美感。哲学不是上述具体学科,但和各门具体学科联系紧密。通过比较,可以体会什么是哲学。
1、从深度上讲,哲学是刨根问底的学问。人活在世上,不满足于知道眼前的各种事物“是什么?”还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想知道“为什么?”哲学探索的原动力是好奇心,从这个角度来说,最接近哲学家的是儿童。他们不停地追问“为什么”,往往使大人难堪。在生活中大多数人对许多现象只知其“然”,而不追问其“所以然”,只注意花和果,枝和叶,不注意具有决定意义的“根”和“干”。而哲学则要求人们刨根问底。孙正聿在《哲学导论》里说:“哲学智慧反对人们对流行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采取现成接受的态度,反对人们躺在无人质疑、因循守旧的温床上睡大觉。哲学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变革的智慧。”哲学能让人想得深一点,看得远一点。对困忧人们一些大问题进行终极思考:如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究竟是谁决定谁?精神对物质有没有反作用?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类社会是怎样的,有没有发展的规律?人的主观世界,各种精神现象应当怎么解释?怎样看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成就了许多哲学家、思想家。
从原因说,哲学能够造就伟大人物;从结果看,伟大人物必定有自己的哲学。一个人的理论伟大与否不是自封的,而是在实践在检验后告诉人们的。华西村的村支书成功地带领全体村民致富奔小康,他的思考也是独特的。在理论界都还不能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主义?”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回答:“社会主义就是全中国人民都过上幸福生活,主义就是全世界人民都过上幸福生活”。
2、从广度上讲,哲学有“万学之学”之称。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任何一门具体学科里面都有哲学问题,所以才有经济哲学、数学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等等分支学科。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件事情里都有哲学的影子。从大的方面讲,所有的社会和建设都首先在哲学意义上发生的。列宁说:“没有的理论,就没有的运动”。所以伟大的领袖都会成为哲学家:马克思、列宁、。社会主义建设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开始于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哲学讨论。而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的精髓是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反过来讲,大的错误也首先是哲学思想出现偏差,如斯大林肃反扩大化,肇始于“一致论”的错误观点。“文化大”在指导思想显然是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
从小的方面说,每个人“安身立命”的问题,也只有哲学能够回答。一个人的人生哲学发生了变化,他的人生才会真正发生变化。
3、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一切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生命的体现,是文明成熟的标志。哲学是文明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这种思考能指引人类理智地选择自己的道路。
当今时代的精华是什么?一句话不能涵盖。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很朴素,却含义深刻。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有理论都指向这个目标。在唯物论中“物质第一性”的原理,在认识论中“实践第一”的原理,和在历史唯物论中“群众第一”的原理,是一脉相承的。社会的发展方向是消灭阶级、消灭剥削,使越来越多的人获得自由。先进政党就要顺应这个潮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反,脱离了群众,就是离开了实践,离开了唯物论,走到唯心主义那里去了。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时代精神服务的。比如说过去搞“计划经济”的动机是想“为人民服务”,可惜不是一条正确的途径。实践证明,“三个文明一起抓”,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有效增加社会财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引导人们建设一个逐渐趋于合理的社会,从“人不害我,我不害人”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再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不断克服缺陷,不断进步。大学生在校学习,实际上也是围绕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而努力,刻苦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实际上,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有很多答案,但是大家一直不满意,还是要追问,这也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有的学者认为哲学是思维领域的奥林匹克,是挑战人类思维局限的学问。同时,哲学又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须臾不可离”的学问,就看你是不是“处处留心”。因此我们也要像对待体育一样对待哲学,把“提高”与“普及”相结合。
二、为什么要学习哲学。
一个人的哲学修养,标志着他的文化品位;一个政党的哲学思想,关系着它的事业成败;一个民族的哲学理论,关系到她的前途命运。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为什么要学习哲学?总起来一句话:为了做人。梁启超说:“中国哲学以研究人类为出发点,最主要的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怎样才算一个人?”作为“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而“哲学本身正是人的精神的故乡(黑格尔)。”
做为人,就要增加哲学修养。冯友兰说:“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学习哲学能让我们成为人,学习其它知识能让我们成为“某种人”。我们首先要成为人,再成为某种人。
做人,要有崇高的品质。音乐大师贝多芬曾这样说过:“哲学是带电本质的结晶;哲学的目标是寻求一个具有基本原理的基础,头脑是需要借助于哲学才能达到崇高境界的。”崇高的人就要摆脱平庸。有人问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人有什么不同?”哲学家回答说:“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一个以填饱肚子为目的的人不需要哲学,一个自甘平庸的人不需要哲学。大学校园应该是精英的荟萃与培养之地,大学生要拒绝媚俗,树立崇高的使命,成为社会的精英。所谓“精英”,不是享有什么特权,以名车豪宅,穷奢极欲来显示自己身份的人,而是承担着特殊社会责任,有哲学头脑,主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和才智的人。
做人,要有深刻的思想。深刻,就是见得深,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寻求真理。要做到这一点,有的人要穷其一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尽管布满荆棘,仍挡不住人们前进的脚步。一个头脑清晰,富于智慧,心无旁鹜的哲人的灵魂是快乐的,这种内心的快乐足以和所有的功利相抵。

热心网友 时间:5分钟前

研究哲学史是学习哲学时最好的入门方式。
不要看教科书,那会使你的思维僵化,与学习哲学的目的刚好相反。

热心网友 时间:8分钟前

学哲学最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想哲学问题不明白时,最好想想这个世界在发生着什么!

热心网友 时间:8分钟前

要解决什么是哲学,怎样学哲学之类的问题恐怕难有答案,我只推荐有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有《哲学是什么》一书,可以说是哲学的很好的入门书,不难找,也不贵,主要是物有所值。

热心网友 时间:1分钟前

哲学是高度抽象概括的,你必须得结合现实生活思考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