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0: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10:07
在古代典籍中,"三寸不烂之舌"常常被用来形容出色的口才和游说之能。以下是几个生动的例子:
首先,张仪在《史记·张仪列传》中,面对楚相的羞辱,他的妻子担忧他读书游说带来的痛苦,但张仪以舌头还在为证,表示自己对游说的执着。他以幽默风趣的方式,显示了对读书游说的坚定信念。
张良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功成名就后,选择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侯位列,认为这是布衣之士的极致。他主动放弃尘世名利,选择了超脱的生活,明智地避开了未来的政治风险。
范阳辩士蒯通在《汉书·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中,通过对比韩信与郦生的战功,劝说他继续进攻齐国,显示了语言的力量,即使是一个儒生的三寸之舌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水浒全传》第十五回中的“小生”表示,他将凭借自己的口才,说服他人加入某一组织,显示出“三寸不烂之舌”在江湖中的重要性。
《三国演义》中,某人物更是豪言壮语,表示愿意以三寸不烂之舌,游说江东之人,以求得其归降,展现了说服力在政治斗争中的关键作用。
这些故事共同描绘了"三寸不烂之舌"在不同情境下的强大威力,以及拥有这种能力的人物对于成就和智慧的追求和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