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3:4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6 03:00
建议你考虑以下五个方面,重点使用第5点“重要意义”。具体介绍如下:
教育现状
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和各地的关注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率再上新台阶,驶上了发展“快车道”。
据统计,2005年全国仅有中等职业学校11611所,当年招生537.29万人,在校学生1324.74万人。经过3年发展,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4767所,招生规模达810万人,在校生达205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已大体相当。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成了我国职业学校,尤其是中职学校毕业生高就业率的秘诀。
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5年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5%以上。2008年及2009年,尽管国际金融风暴使许多人就业困难,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仍没有回落,分别高达95.77%和 95.99%。
2012年6月11日,新闻办公室发布《国家行动计划(2012-2015年)》,2012~2015年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保持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扶持建设紧贴产业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的专业,建设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又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师资队伍。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
中国正在举办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2008年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总数已经达到1100万人,在校学生总数已超过300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一半。
2. 教育目标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如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等都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人自身发展的产物。而且是发展到某个特殊时期的产物。职业教育受益于社会,社会也可受益于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和神圣职责。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满足个人的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客观需要,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快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
3. 教学理念
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性。总结起来,职业教育的本质至少应该包含四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因材施教,三是科学管理,四是文化塑造。
以人为本,一是要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以校为家、以教为乐、以师为荣的浓厚氛围。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有的学校让学生去担任班主任助理、校长助理,积极主动、科学民主地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就是极富创新的尝试,既可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参与意识,又可提高学生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这本身就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4. 教学优势
第一成熟的培训体系。国内职业教育已发展到比较成熟的水平,不再像以前那么混乱。在经过国家的整改和行业洗礼之后,现存的职业教育机构在品牌、资金、师资和就业方面都有雄厚的实力,培训细分化、精准化、专业化
第二学习时间短。职业教育一般只有1年的强化学习时间,以实战教学为导向,强化训练符合社会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所以它的学习成本是很低的,而且见效快,可以快速解决就业、待业等问题
第三投资回报高。一年的时间成本、1到2万的资金投入。如果选择一个好的专业,可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收回成本。比如动漫游戏,人才网的薪资数据显示国内动漫游戏类人才的平均薪资在6235元每月,年薪在6万以上的人占了45.4%的比例
第四技能+学历+就业。职业教育采用的是“技能+学历+就业”的套读模式,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也可以套读自考或者成教学历,技能和学历两不误,也为想报考公务员、研究生的同学提供了条件。
5. 重要意义
一、发展职业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性
劳动者素质是指一个国家中能够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的整体素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主要包括从业人员、失业人员,也包括处于劳动年龄之内的就学人员、从事家务人员和军队服役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正是通过这些人的劳动来实现的,他们的素质状况,在生产力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提高劳动者素质,主要是依靠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其中学校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它是一种规范化的教育,是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是有广大干部和教师负责任地去完成的教育,这种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当今世界,以人的素质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对全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已成为当务之急,从而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位置。
“十五”期间,中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005年初中毛入学率已达95%,高中毛入学率已达5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1%,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已经超过2300万人,正如教育部周济说,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但是,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21%的入学率意味着还有一大批高中毕业生未能升入大学。虽然招生数每年都略有增加,但普通高等院校的发展空间毕竟是有限的,如四川省某大学2005年招生10000人,2006年将招生10200人,仅增加了2%。反观录取率——据《成都日报》2006年4月3日报道,四川省2005年的高考生有453269人,比2004年增长32.3%,而录取率仅60.23%,比2004年下降了10.07%。2006年该省高考生将超过56万人,而录取率较之2005年还将下降6.73%,为53.5%。另有报道,近两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约为72%,也就是说,有28%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已在并还将逐年下降。而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技师、技术工人等高素质技能性劳动者却又非常短缺,并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突出因素。
教育界、用人单位及青年人都曾经片面追求高学历教育,忽视或轻视职业教育。然而学历并不代表能力,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观念的进步,学历在就业市场的优势越来越低,用人单位更注重于学生实在的能力,比较务实地去选拔适合需要的人才。社会正在由片面追求学历向能力社会转变。有一家企业吸收了两位新人,一位是工作了几年的学士,另一位是刚毕业的硕士,经考核,前者具备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在试用期间,前者的工资4倍于后者。这种现象在国外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如美国某大学的加速器实验室供许多教授使用,但工资最高者却是管理加速器的一位工程师。这位工程师的工作能力很强,他对加速器的维护、改进基本能满足各位教授研究工作的需要。这样的事例说明,日益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一定要在层次上和类型上都能结构合理,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结构与类型多样化,而职业教育正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多年以来,中国职业教育曾为社会培养了许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有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改善了中国劳动力队伍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促进了劳动就业和社会稳定。许多行业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时,都对职业教育为行业培养的高素质劳动者予以肯定。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提高劳动者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
二、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率提升
失业问题各国均有,这是一个关乎社会稳定的民生问题,如果就业率的提高大大滞后于经济的增长,就易滋生社会的不稳定,从而经济就难以持续发展,可见就业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各国都很重视解决就业问题。美国有一个,对兴办企业者给予减免个人所得税的奖励,奖励其为失业人员提供了就业岗位。在德国,中小企业为缓解失业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1996年德国的中小企业职工占全国总就业人口的70%。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财力雄厚,某一个州上世纪80年代每月发给失业人员救助费4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国每月发给赴美访问学者的经费。应该说,这笔救助费足以满足其生活需要,但有些失业者还是要去抢劫犯案。正如中国有句古话,“小人闲居为不善”。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全球就业议程》强调:“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这使得工作成为社会和政治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中国对失业问题的解决主要是采取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办法。尽管各级、社区、企业和工会、妇联等社会中介组织,都在帮助失业者就业,还制定了一些,派出了就业督导组,有的地区更提出了消除“零就业”家庭。所有这些,可以概括成三句话,主导,社会动员,促进(充分)就业。然而,就业并不只是一个有工作、有饭吃的简单概念,这里面同样牵扯着劳动者素质的问题。中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较大,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就业率及从业质量,把中国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这不仅需要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同时也要求每一个就业者在解决个人温饱的同时,都应当更多地在加强自身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个人技能及综合素质,帮助从业企业更大发展方面做出努力,这不仅促进了企业的进步,也提升了个人的就业质量和生活水平。上有所述,大批量的高中毕业生以及四分之一多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成为社会问题,而技能型、实用性人才却又大量缺少,这当然不是一个好现象,但请注意,这个“失业”的群体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潜质人才库。未能升入高等教育的高中毕业生可以进入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学习实用的技能知识,成为各行业的技术骨干;未能及时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通过专门的职业培训,充分拓展已经具备的专业知识,使之成为学即致用的专业人才,并利用在高等教育时培养的思维能力尽快进步,成为专家级人才。通过这样的教育形式,不仅为国家、为行业、为企业培养了实用性、技能型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也解决了这部分人员的就业这一社会性问题。因此可见,要就业,就好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这利于通过教育、再教育提高就业者素质, 增强劳动者就业竞争能力, 拓宽其就业渠道,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
新型工业化的重心是发展高技术产业,而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础是人才。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应用型高素质劳动者。然而,在中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与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已出现相当大的差距。中国的新型工业化必须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已经成为共识。有人计算,在进入中国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人员中,有一半以上是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人们都己认识到,没有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就没有高层次的技术创新,就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从而就将影响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增强。不难发现,许多地区、许多高技术企业都在不惜重金引进高层次科技人员,有些高技术企业还建立了相关的行业研究机构。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也提出要“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的力度”,所有这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人们对人才战略的理解,却忽略了高技术产业一方面需要高层次的技术创新专家,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工厂、一个企业还需要相当数量的技术操作人员,才能形成一个合理的人才层次结构。实验室技术成果,要进入工厂成为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中间还要遇到一些生产技术问题。这些技术问题,高层次的专家往往不太熟悉,他们也常常不屑一顾,而事实上又需要有实践经验的一般技术人员去解决。美国、日本的企业派到中国安装、调试、维修实验设备和机器的人员基本上都是高中毕业后再经过两年技术培训,相当于中国的高职生。在生产过程中,一般技术操作人员可以根据市场信息、用户反映,不断吸取相关技术和先进技术,日益改进和完善其操作技能,探索和建议产品的更佳设计等。孤立地看,它们往往是一些小改进,但积累起来,也会是很大的改革,会使产品多档次、多样化、个性化,从而增强产品和企业的竞争能力。反之,如果技术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不能应对新技术日益发展的挑战,那么企业的产品必然会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从而企业也就缺乏生命力。德国在发展高技术产业中,非常重视这类人才,要求他们成为企业中能适应新技术发展和高效工作的职工。德国对这类人才的培养,主要就是依赖职业教育。德国一贯重视职业教育,适龄青年也养成了接受职业教育的习惯,中小企业是学生接受职业培训的主要基地,因而中小企业也自然地成为职业教育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场所。由于德国的中小企业非常发达,其总数占德国企业总数的98%以上,其纳税额占全国总税额的45.8%,因而中小企业大大缓解了德国的失业压力。德国的高职教育适用性强,学生的就业前景好,“向高等专科学校进军”已成为德国高中生的常用语。
中国已高度重视这个问题,2005年10月28日,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在“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决定》提出,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总理讲,“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国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0%。”所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已成为推进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国家的发展、进步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离不开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建设者和专门人才,而保持和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教育是根本保证,其中职业教育为大多数群体提供了接受教育保障乃至就业保障,为国力增强、国家强大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人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基于这样的重要性,全社会都应该给予职业教育以足够的重视。
四、职业教育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巨大推动力量,由于一国的工业化进程会导致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再加上农村推力和城镇拉力的共同作用,就必然会引起人口由农村向第二、第三产业比较集中的城镇流动和聚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为农村人口的迁移创造了前提,迁移使这部分农村劳动力转换了生产部门,从而引发他们职业的改变,从事的职业发生变化要求这部分转移劳动力在进入新的生产部门前必须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才能更好地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并最终实现他们稳定而有效的转移。由于职业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理论知识,而且更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职业教育相比普通中、高等教育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有着更加直接而密切的联系。
发展职业教育能够提高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满足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同时提升我国的城镇化质量,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经济的持续增长又会为城镇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吸引更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从而对职业教育的规模与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职业教育向更高的水平变化和发展。因此,它们二者之间是一种积极的良性互动关系。
多次提出要把职业教育当做今后教育的工作重点来抓;同时,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葛道凯表示,未来职业教育的工作重点是让更多农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掌握知识技能,改变当前农村学生工作困境。而涉及人数众多的农村职业教育主要任务就是让更多农村学生通过职业教育,掌握就业技能,实现转移就业。葛道凯表示,未来除了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外,还要扩大面向农村学生、面向涉农专业学生生活费的资助和免学费的力度,吸引更多初、高中毕业生来职校学习。
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具有扎实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农村学生只有经过技能培训,才能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人才,实现转移就业。职业教育为农村学生的就业服务,通过对学生技能与知识的培养,为农村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平台。发展职业教育就是要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量,给农村学生更多的学费和助学优惠。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6 03:01
具体是哪方面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