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3: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2 09:36
《浙江大学校歌》(《大不自多》)原文:
大不自多 海纳江河
惟学无际 际于天地
形上谓道兮 形下谓器
礼主别异兮 乐主和同
知其不二兮 尔听斯聪
国有成均 在浙之滨
昔言求是 实启尔求真
习坎示教 始见经纶
无曰已是 无曰遂真
靡革匪因 靡故匪新
何以新之 开物前民
嗟尔髦士 尚其有闻
念哉典学 思睿观通
有文有质 有农有工
兼总条贯 知至知终
成章乃达 若金之在熔
尚亨于野 无吝于宗
树我邦国 天下来同
《浙江大学校歌》(《大不自多》)翻译:
大海浩瀚而不自满,所以能容纳千万条江河。
学问的世界无边无际,抵达天地的尽头。
形而上的称为道,形而下的称为器。
礼制主导世界的差异,音乐使社会和谐共存。
明白其中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更加聪慧明智。
有一所国立大学,在中国东南的浙水之滨。
它以求是为宗旨,其实就是启迪人们求真。
持之以恒潜心教学,才能逐步加深对世界的认识。
不要说已把握事物本质,也不要说已穷尽真理。
没有什么变革不需要继承,没有什么传统不可以创新。
怎样改革创新?实践探索奋勇争先。
诸位年轻的英才,应当明了这些重要道理。
要致力于学问,以达到思想睿智、见识通达。
我们有人文、科学、农业、技术多种学科。
要融会贯通,掌握知识的源流和实践运用。
象金子在熔炉中一样,锻造伟大的成果。
立足民众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不要被宗派门户所束缚。
努力振兴祖国,使世界各国人民和谐共处。
扩展资料:校歌分三章,或曰三段:
第一章讲的是国立大学的精神:
在旧中国,大学大体有三类:一类是国立大学,即全由国家财政出钱办的,如清华、北大、大学、浙大、武大、交大、中山、河大等;一类是教会办的,如燕京、金陵、圣约翰、华西等;还有一类基本以私人为主办的,名为私立,如南开、暨南等。
国立大学的精神就是它的综合性、就是“海纳江河”。它不同于专科学校,应当各种学科兼收并蓄。在这样的大学里,学科繁多,但不外形而上(即理论科学)和形而下(即讲求实际的应用科学)。
在这样的大学里,礼制 (即制度)是需要的,因为它将规范学校各方面的活动,比如教学,科研,考试,生活管理等,但同时也需要乐、乐主和同,这里意味着大学内部的各方面又需要和谐,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都如此,只有和谐才能调动人的主动积极性,产生合力。
因此理论与实践,原则和应用,礼与乐,秩序与和谐,你要知道它们不是两种事物,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样,你的所见所闻才会全面,人才会变得聪明。
第二章说明国立浙江大学的精神,发挥校训“求是”二字之真谛:
成均古代表示大学,这里是说,浙江有所大学过去叫求是书院。所谓“求是”实际即启发你去追求真理。人只有求真,才能善,才能美。习坎从易经中来,代表水。水之美德为渐、为默、为恒。古诗日:“唯见长江天际流”,又有“江河万古流”。
一般情况下,江水默默地、不间断地永远朝东流去,这里启示我们为学要踏踏实实、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经纶天下之才。“无曰已是”四句是校训“ 求是”的真讳,即别认为已很正确,已经找到真理,而要不断去追求,即无曰遂真,而要求真。
“靡革匪因”二句说明任何事物都需要不断革新,不要因循守旧,而革新又需要继承(因袭),这里实际有创新的意思。创新就要不断揭示事物的本质、奥秘。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也才能真正走在群众的前面。这里浙大的精神就是要求是,要创新,要循序渐进,锲而不舍。
第三章讲的是浙大的使命:
使命就是培养优秀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在校时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所谓念哉典学,理念“使命”就是学习,但不是死读书,要学会深入思考,能洞察事物的本质。
学问是多方面的,我校有文理工农医……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局部,要兼总条贯,即要融会贯通各方面的知识,比如学理工的学点文、艺,学文法的学点科技知识。但又要知至知终,知道自己的根本目的,不能样样涉猎,样样不精。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即有所为有所不为。
只有这样,才能若金之在熔,即经过锻炼,成章乃达,完成漂亮的文章,当然这里意指成才。但这样的人出校后,你要求发展还要立足于群众之中,所谓尚亨于野,而且要有广阔的胸怀,不要去搞小宗派,只谋一己之利。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建设好国家,让世界来认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浙江大学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