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痛症的临床表现都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2:12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10:24

足跟疼痛是骨科医师经常面临的问题。治疗的成功依赖于仔细回顾病史及系统查体后对疼痛原因的正确鉴别,并随后开始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应告知患者,在治疗的同时继续活动是不太现实的。由于症状缓解所需时间较长,患者和医生往往都会感觉沮丧。大部分专家建议在考虑手术治疗前要先行6~12个月的保守治疗。

足跟痛可分为两种:跟骨下疼痛和足跟后疼痛综合征。尽管所有骨科医生都很熟悉跟痛症这一名词,但是往往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区别。

一、病因学

增大的跟骨后上突(Haglund畸形)与跟腱止点处的纤维相撞击,造成对骨性隆突与跟腱纤维的激惹。跟骨后骨性隆突增大引起止点处跟腱炎、跟后滑囊炎和跟腱后滑囊炎,这些共同构成Haglund综合征。与Haglund综合征伴发的跟腱炎,通常恰好位于跟腱在跟骨后部的止点处或稍上方,而不在更靠近端的位置。跟腱在此区域内的钙化是肌腱退行性变钙化的代表。跟腱病变可分为止点性功能障碍和非止点性功能障碍。止点性跟腱炎发生于跟腱附着部及其周围,可能与Haglund畸形或跟腱内部骨赘形成有关。持续的内在负荷引起跟腱的生物学紊乱可能是止点性跟腱炎的成因,而跟骨后滑囊炎则是由跟骨后突与跟腱撞击产生。跟腱后皮下滑囊炎,是跟腱与其表面皮肤之间出现的滑囊炎症,常常由鞋帮与跟骨后隆突摩擦所致。较常见于女性,而少见于运动员中。

二、流行病学

跟骨后滑囊炎好发于年轻人(30岁左右),而伴有骨赘形成的止点性跟腱炎则好发于年龄更高的人群。

三、解剖学

跟腱止于跟骨后侧面的后内侧部。跟骨后滑囊位于跟腱与跟骨后上结节之间,位置恒定。足踝背伸时跟骨后滑囊压力增大,跖屈时减小。就其解剖而言,跟骨后方表面的纤维软骨构成了跟骨后滑囊的前囊壁,而其后囊壁与跟腱的薄腱鞘难以区分。跟骨后滑囊是位于跟骨后上方的一个盘状结构,前方凹陷,像帽子一样盖在跟骨上。跟骨后滑囊在踝关节轴线和跟腱止点之间,位于一个相对固定的距离。如果跟骨后突缺如,那么在踝关节背伸时,踝关节轴线和跟腱止点间的距离会缩短。造成力臂缩短,从而影响腓肠肌功能。因此,跟骨后突类似于一个杠杆支点,可保证足背伸或跖屈时,腓肠肌群作用在跟腱的张力保持稳定。

跟骨后上结节的形态可能为凸起过度、正常或凸起不足。

跟骨X线解剖学中存在以下侧位片的解剖标志:

1、跟骨的跟距关节面标志着跟骨后侧面的最近端。

2、滑囊投影在跟骨后结节的上方区域。

3、跟骨后结节的后方为跟腱止点。

4、跟骨内侧结节是跖腱膜束的止点。

四、病理生理学

跟骨后疼痛综合征通常与伴有跟骨内翻的高弓足有关。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会导致足部不能像正常背伸。跟骨后隆突的存在增大了跟腱与鞋帮间的压力,因而更易出现疼痛。跟骨后滑囊炎通常出现在由于距下关节的异常活动和冠、矢状面关系异常造成代偿性后足内翻、代偿性前足外翻及第一跖列跖屈畸形的情况下。后足内翻使跟骨更加垂直,因而使跟骨后上结节更加突出。

跟腱断裂常发生于跟腱止点近端2~6cm处的乏血供及营养区。这是与跟骨后滑囊综合征相关的一项很重要的发现,因为这类典型的跟腱炎多发生于跟骨后滑囊综合征部位的近侧。这也提示止点性跟腱炎是由于足部的畸形或跟骨后隆突增大造成的撞击产生,而非缺血所致。

五、诊断

病史通常包括如下几条:

1、跟骨后方缓慢发作的钝痛,于运动后或穿特定的鞋后加重;

2、由坐位起立后,或清晨起床后出现疼痛;

3、跟腱止点处逐渐出现肿胀。

六、临床表现

1、沿跟腱向下仔细触诊至其止点,有助于止点性跟腱炎的诊断。

2、跟腱止点处可有皮温增高、肿胀或触痛。

3、如果跟腱本身既无肿胀也无压痛,同时触诊跟腱前缘的内外侧有助于诊断跟骨后滑囊炎。

4、某些情况下,对滑囊的冲击触诊有助于诊断。

5、对于跟骨后滑囊炎,足背伸时由于增加了跟腱与跟骨间的滑液囊压力,疼痛会加剧。

6、这种情况可与合并跟腱增厚与肿胀的止点性跟腱炎同时存在。

7、皮下炎性滑囊位于皮肤和跟腱之间,而不是位于跟腱的深层。

8、跟骨后隆突处可有皮温增高,其表面皮肤会增厚并伴有炎症。

9、可通过触诊跟骨后上方的皮肤来判断是否存在Haglund畸形,且局部皮肤可伴有胼胝形成。

10、局部可有骨膜炎,表现为跟骨散在、局限的压痛区。通常出现在跟骨后方的外侧,多为鞋帮长期挤压所致。

11、被动背伸踝关节可以用来评估是否存在跟腱挛缩,致使跟腱止点处张力增加。

12、应于膝关节伸、屈位及前足外展、内收位分别检查,以区分单纯的腓肠肌紧张。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