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贾平凹先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2:14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8:01

早期的贾平凹就是如此。纵观贾平凹的写作道路,我简单将它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八十年代,以《商州》系列为代表的大散文,以《浮躁》为代表的小说。不得不说,这一时期的贾平凹还是令人激动的。贾平凹初从乡村走向城市,并在城市中落地生根。他心里有很大的满足,有对城市的向往,热情。又有对乡村的怀念,留恋。这种情绪很微妙,就像小鸡对蛋壳的感情,怀念,但并不想回去。这一时期,他写故乡的山水人情,传奇鬼怪。作品是传统的写法,有好人,有坏人,有故事,有冲突。棱角分明,一目了然。像《地震》《玉女山的瀑布》《他和她的木耳》《歌恋》等等。作家隐藏在作品背后,但你仍然能体会到他心里的热情。坏有坏的憎恶,好有好的赞歌。不变的是一股子年轻人的冲劲与自信,用他心中的是非观念来衡量世界,整个世界都在作家的笔下有了评判。这一种气韵,你可以理解为年轻人的抱负,也可以理解为“谁不说家乡美”的深情,总之,是很活泼又稍显青涩的。到了《浮躁》,个人认为是贾平凹写商州最好的一部。这本小说中,贾平凹的语言风格更加成熟,更加烙有个人痕迹。最重要的是,作者脱离早期笔法的稚嫩,已经开始抑制自己的*,迫使自己冷静客观的对待生活和小说中的人物了。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站在故事外面写故事,才能更精彩。作家要履行了说书人的职责,这个故事才能生动。只是他那种深切的热爱与满腔的情感,在有的章节,还是压抑不住的散逸出来。而这一时期的散文,也如商州的山水,轻盈快活,具有很强烈的民俗感。《商州初录》等三部散文集,堪称美文。语言清秀雅致,情景别有风情,故事神秘新奇。就如一道大菜,色香味齐全,是难得的享受。这一时期,贾平凹用文字创造了一个纯真的美好的世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8:01

早期的贾平凹就是如此。纵观贾平凹的写作道路,我简单将它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八十年代,以《商州》系列为代表的大散文,以《浮躁》为代表的小说。不得不说,这一时期的贾平凹还是令人激动的。贾平凹初从乡村走向城市,并在城市中落地生根。他心里有很大的满足,有对城市的向往,热情。又有对乡村的怀念,留恋。这种情绪很微妙,就像小鸡对蛋壳的感情,怀念,但并不想回去。这一时期,他写故乡的山水人情,传奇鬼怪。作品是传统的写法,有好人,有坏人,有故事,有冲突。棱角分明,一目了然。像《地震》《玉女山的瀑布》《他和她的木耳》《歌恋》等等。作家隐藏在作品背后,但你仍然能体会到他心里的热情。坏有坏的憎恶,好有好的赞歌。不变的是一股子年轻人的冲劲与自信,用他心中的是非观念来衡量世界,整个世界都在作家的笔下有了评判。这一种气韵,你可以理解为年轻人的抱负,也可以理解为“谁不说家乡美”的深情,总之,是很活泼又稍显青涩的。到了《浮躁》,个人认为是贾平凹写商州最好的一部。这本小说中,贾平凹的语言风格更加成熟,更加烙有个人痕迹。最重要的是,作者脱离早期笔法的稚嫩,已经开始抑制自己的*,迫使自己冷静客观的对待生活和小说中的人物了。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站在故事外面写故事,才能更精彩。作家要履行了说书人的职责,这个故事才能生动。只是他那种深切的热爱与满腔的情感,在有的章节,还是压抑不住的散逸出来。而这一时期的散文,也如商州的山水,轻盈快活,具有很强烈的民俗感。《商州初录》等三部散文集,堪称美文。语言清秀雅致,情景别有风情,故事神秘新奇。就如一道大菜,色香味齐全,是难得的享受。这一时期,贾平凹用文字创造了一个纯真的美好的世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8:01

气韵不如从前,那份满满的热情溜走了,只留下一个空架子。看上去喜气洋洋的,其实没什么内容。也不如《废都》好,那种庞杂博大没有了,小市民的小热闹也没有了。不知道这时的贾平凹是不是像他所说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总之,我看他不像他了,让人叹怀。到了《秦腔》,不知是贾平凹改了路子,还是我变深刻了。这回,我看懂了他。别人说,“这是什么吗,净是些鸡零狗碎”。我替他说“平凡处著的文章,写的精妙,才算是真正的精妙呢”。贾平凹将目光还原到他的家乡,最初,他写这里的人怎么发家致富,怎么引进技术,一心一意的建设自己的家,并满怀信心。而如今,他写这些人怎么离开土地,怎么放弃农村,留下的人又怎样挣扎。这种现象,我的眼睛里也看的很多。所以,我了解,我可以感同身受。农民没有了土地还算什么农民?但农民要是饿死在自己的土地上,这土地又算什么?这是一个大时代变迁的趋势,谁也没法阻挡。在这种进程中,总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让他们痛,让他们艰难。而这批人,就是社会最底层的农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8:01

气韵不如从前,那份满满的热情溜走了,只留下一个空架子。看上去喜气洋洋的,其实没什么内容。也不如《废都》好,那种庞杂博大没有了,小市民的小热闹也没有了。不知道这时的贾平凹是不是像他所说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总之,我看他不像他了,让人叹怀。到了《秦腔》,不知是贾平凹改了路子,还是我变深刻了。这回,我看懂了他。别人说,“这是什么吗,净是些鸡零狗碎”。我替他说“平凡处著的文章,写的精妙,才算是真正的精妙呢”。贾平凹将目光还原到他的家乡,最初,他写这里的人怎么发家致富,怎么引进技术,一心一意的建设自己的家,并满怀信心。而如今,他写这些人怎么离开土地,怎么放弃农村,留下的人又怎样挣扎。这种现象,我的眼睛里也看的很多。所以,我了解,我可以感同身受。农民没有了土地还算什么农民?但农民要是饿死在自己的土地上,这土地又算什么?这是一个大时代变迁的趋势,谁也没法阻挡。在这种进程中,总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让他们痛,让他们艰难。而这批人,就是社会最底层的农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8:02

贾平凹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不菲,许多作品深入人心,也奠基着中国现代的文学,说他的当代文学中的代表人物一点也不为过,同时他也是一位文化名人!写作之余的贾平凹能书会画,虽然格调不高,但自娱自乐也是无可厚非。但近年来的书法市场表明,贾平凹的书法从1万一平到10万一平直线上升,这几乎比专业书法圈的大家也不逊色!古来的名人写字者多有,但也不至于太差,曰:官也罢,民也罢,男也罢,女也罢,认钱不认官,看人不看性。一手交钱一手拿货,对谁都好,对你会更好。你舍不得钱,我舍不得墨,对谁也好,对我尤甚好。生人熟人来了都是客,成交不成交请喝茶。*此类人辈出,所谓文化名人的书法也不会差到哪去,但看到贾平凹的书法,显然逊色太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8:02

贾平凹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不菲,许多作品深入人心,也奠基着中国现代的文学,说他的当代文学中的代表人物一点也不为过,同时他也是一位文化名人!写作之余的贾平凹能书会画,虽然格调不高,但自娱自乐也是无可厚非。但近年来的书法市场表明,贾平凹的书法从1万一平到10万一平直线上升,这几乎比专业书法圈的大家也不逊色!古来的名人写字者多有,但也不至于太差,曰:官也罢,民也罢,男也罢,女也罢,认钱不认官,看人不看性。一手交钱一手拿货,对谁都好,对你会更好。你舍不得钱,我舍不得墨,对谁也好,对我尤甚好。生人熟人来了都是客,成交不成交请喝茶。*此类人辈出,所谓文化名人的书法也不会差到哪去,但看到贾平凹的书法,显然逊色太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8:02

想起了贾平凹先生的散文《丑石》,就像一些现代艺术作品,非得艺术家本人,或者艺术解释家,做出一通长篇大论式的评注,你才能恍惚理解。不过,这次只能等外星人来做最终解释了。看赵佶的千字文,就算在工地上随便找一个民工,也得说是好字。这种美感,不需要观者有多高的文化、书法修养,就能感受到,虽然是表面上的,理解不深。当然,很多现代艺术作品的目的并不是表现美感,而是表现痛苦、丑陋或愤怒,贾平凹先生以及很多自命为书法家的名人,比如张喇嘛,他们的字大概都属于后者吧。另外,再加一点,那个“味”字啊,颇有菜市场、早餐摊的风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8:02

想起了贾平凹先生的散文《丑石》,就像一些现代艺术作品,非得艺术家本人,或者艺术解释家,做出一通长篇大论式的评注,你才能恍惚理解。不过,这次只能等外星人来做最终解释了。看赵佶的千字文,就算在工地上随便找一个民工,也得说是好字。这种美感,不需要观者有多高的文化、书法修养,就能感受到,虽然是表面上的,理解不深。当然,很多现代艺术作品的目的并不是表现美感,而是表现痛苦、丑陋或愤怒,贾平凹先生以及很多自命为书法家的名人,比如张喇嘛,他们的字大概都属于后者吧。另外,再加一点,那个“味”字啊,颇有菜市场、早餐摊的风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8:03

就我个人而言,觉得还是《废都》和《老生》最能代表贾平凹的两种不同风格或者说两个时期。《废都》稍早一些,有人把这本书比作现代的《儒林外史》或是《金瓶梅》,我觉得都不对。写《废都》时作者正当壮年,文章字里行间既有对时代的彷徨和茫然无措,又有一种得过且过的人文困惑。作者其实对时代是不满意的,一个“ 废 ”字足以道明。文章假“ 牛 ”之口,着意敬畏天道,怜悯生灵。借拾荒老汉之口,则是对社会沉疴的深恶痛绝!作者用意相当明了。我甚至认为,文章多处对性的细致描述,都是作者于时代的无声呐喊!
再说《老生》,这本书与《废都》完全不同风格,可以说与作者所有早期作品截然不同。如果说《废都》写的是社会,《老生》就是写人了,准确说是写生命!写生命的不易!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卑微!全书贯穿几个时代,以唱师为主线,在不同的时代其实生命都是同样的归宿,不分尊卑贵贱。这其实也很好的诠释了生命的意义――生命即使没有任何意义,生命也是可贵的,应该拿命珍惜与尊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8:03

就我个人而言,觉得还是《废都》和《老生》最能代表贾平凹的两种不同风格或者说两个时期。《废都》稍早一些,有人把这本书比作现代的《儒林外史》或是《金瓶梅》,我觉得都不对。写《废都》时作者正当壮年,文章字里行间既有对时代的彷徨和茫然无措,又有一种得过且过的人文困惑。作者其实对时代是不满意的,一个“ 废 ”字足以道明。文章假“ 牛 ”之口,着意敬畏天道,怜悯生灵。借拾荒老汉之口,则是对社会沉疴的深恶痛绝!作者用意相当明了。我甚至认为,文章多处对性的细致描述,都是作者于时代的无声呐喊!
再说《老生》,这本书与《废都》完全不同风格,可以说与作者所有早期作品截然不同。如果说《废都》写的是社会,《老生》就是写人了,准确说是写生命!写生命的不易!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卑微!全书贯穿几个时代,以唱师为主线,在不同的时代其实生命都是同样的归宿,不分尊卑贵贱。这其实也很好的诠释了生命的意义――生命即使没有任何意义,生命也是可贵的,应该拿命珍惜与尊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8:01

早期的贾平凹就是如此。纵观贾平凹的写作道路,我简单将它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八十年代,以《商州》系列为代表的大散文,以《浮躁》为代表的小说。不得不说,这一时期的贾平凹还是令人激动的。贾平凹初从乡村走向城市,并在城市中落地生根。他心里有很大的满足,有对城市的向往,热情。又有对乡村的怀念,留恋。这种情绪很微妙,就像小鸡对蛋壳的感情,怀念,但并不想回去。这一时期,他写故乡的山水人情,传奇鬼怪。作品是传统的写法,有好人,有坏人,有故事,有冲突。棱角分明,一目了然。像《地震》《玉女山的瀑布》《他和她的木耳》《歌恋》等等。作家隐藏在作品背后,但你仍然能体会到他心里的热情。坏有坏的憎恶,好有好的赞歌。不变的是一股子年轻人的冲劲与自信,用他心中的是非观念来衡量世界,整个世界都在作家的笔下有了评判。这一种气韵,你可以理解为年轻人的抱负,也可以理解为“谁不说家乡美”的深情,总之,是很活泼又稍显青涩的。到了《浮躁》,个人认为是贾平凹写商州最好的一部。这本小说中,贾平凹的语言风格更加成熟,更加烙有个人痕迹。最重要的是,作者脱离早期笔法的稚嫩,已经开始抑制自己的*,迫使自己冷静客观的对待生活和小说中的人物了。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站在故事外面写故事,才能更精彩。作家要履行了说书人的职责,这个故事才能生动。只是他那种深切的热爱与满腔的情感,在有的章节,还是压抑不住的散逸出来。而这一时期的散文,也如商州的山水,轻盈快活,具有很强烈的民俗感。《商州初录》等三部散文集,堪称美文。语言清秀雅致,情景别有风情,故事神秘新奇。就如一道大菜,色香味齐全,是难得的享受。这一时期,贾平凹用文字创造了一个纯真的美好的世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8:01

气韵不如从前,那份满满的热情溜走了,只留下一个空架子。看上去喜气洋洋的,其实没什么内容。也不如《废都》好,那种庞杂博大没有了,小市民的小热闹也没有了。不知道这时的贾平凹是不是像他所说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总之,我看他不像他了,让人叹怀。到了《秦腔》,不知是贾平凹改了路子,还是我变深刻了。这回,我看懂了他。别人说,“这是什么吗,净是些鸡零狗碎”。我替他说“平凡处著的文章,写的精妙,才算是真正的精妙呢”。贾平凹将目光还原到他的家乡,最初,他写这里的人怎么发家致富,怎么引进技术,一心一意的建设自己的家,并满怀信心。而如今,他写这些人怎么离开土地,怎么放弃农村,留下的人又怎样挣扎。这种现象,我的眼睛里也看的很多。所以,我了解,我可以感同身受。农民没有了土地还算什么农民?但农民要是饿死在自己的土地上,这土地又算什么?这是一个大时代变迁的趋势,谁也没法阻挡。在这种进程中,总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让他们痛,让他们艰难。而这批人,就是社会最底层的农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8:02

贾平凹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不菲,许多作品深入人心,也奠基着中国现代的文学,说他的当代文学中的代表人物一点也不为过,同时他也是一位文化名人!写作之余的贾平凹能书会画,虽然格调不高,但自娱自乐也是无可厚非。但近年来的书法市场表明,贾平凹的书法从1万一平到10万一平直线上升,这几乎比专业书法圈的大家也不逊色!古来的名人写字者多有,但也不至于太差,曰:官也罢,民也罢,男也罢,女也罢,认钱不认官,看人不看性。一手交钱一手拿货,对谁都好,对你会更好。你舍不得钱,我舍不得墨,对谁也好,对我尤甚好。生人熟人来了都是客,成交不成交请喝茶。*此类人辈出,所谓文化名人的书法也不会差到哪去,但看到贾平凹的书法,显然逊色太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8:02

想起了贾平凹先生的散文《丑石》,就像一些现代艺术作品,非得艺术家本人,或者艺术解释家,做出一通长篇大论式的评注,你才能恍惚理解。不过,这次只能等外星人来做最终解释了。看赵佶的千字文,就算在工地上随便找一个民工,也得说是好字。这种美感,不需要观者有多高的文化、书法修养,就能感受到,虽然是表面上的,理解不深。当然,很多现代艺术作品的目的并不是表现美感,而是表现痛苦、丑陋或愤怒,贾平凹先生以及很多自命为书法家的名人,比如张喇嘛,他们的字大概都属于后者吧。另外,再加一点,那个“味”字啊,颇有菜市场、早餐摊的风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8:03

就我个人而言,觉得还是《废都》和《老生》最能代表贾平凹的两种不同风格或者说两个时期。《废都》稍早一些,有人把这本书比作现代的《儒林外史》或是《金瓶梅》,我觉得都不对。写《废都》时作者正当壮年,文章字里行间既有对时代的彷徨和茫然无措,又有一种得过且过的人文困惑。作者其实对时代是不满意的,一个“ 废 ”字足以道明。文章假“ 牛 ”之口,着意敬畏天道,怜悯生灵。借拾荒老汉之口,则是对社会沉疴的深恶痛绝!作者用意相当明了。我甚至认为,文章多处对性的细致描述,都是作者于时代的无声呐喊!
再说《老生》,这本书与《废都》完全不同风格,可以说与作者所有早期作品截然不同。如果说《废都》写的是社会,《老生》就是写人了,准确说是写生命!写生命的不易!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卑微!全书贯穿几个时代,以唱师为主线,在不同的时代其实生命都是同样的归宿,不分尊卑贵贱。这其实也很好的诠释了生命的意义――生命即使没有任何意义,生命也是可贵的,应该拿命珍惜与尊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8:01

早期的贾平凹就是如此。纵观贾平凹的写作道路,我简单将它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八十年代,以《商州》系列为代表的大散文,以《浮躁》为代表的小说。不得不说,这一时期的贾平凹还是令人激动的。贾平凹初从乡村走向城市,并在城市中落地生根。他心里有很大的满足,有对城市的向往,热情。又有对乡村的怀念,留恋。这种情绪很微妙,就像小鸡对蛋壳的感情,怀念,但并不想回去。这一时期,他写故乡的山水人情,传奇鬼怪。作品是传统的写法,有好人,有坏人,有故事,有冲突。棱角分明,一目了然。像《地震》《玉女山的瀑布》《他和她的木耳》《歌恋》等等。作家隐藏在作品背后,但你仍然能体会到他心里的热情。坏有坏的憎恶,好有好的赞歌。不变的是一股子年轻人的冲劲与自信,用他心中的是非观念来衡量世界,整个世界都在作家的笔下有了评判。这一种气韵,你可以理解为年轻人的抱负,也可以理解为“谁不说家乡美”的深情,总之,是很活泼又稍显青涩的。到了《浮躁》,个人认为是贾平凹写商州最好的一部。这本小说中,贾平凹的语言风格更加成熟,更加烙有个人痕迹。最重要的是,作者脱离早期笔法的稚嫩,已经开始抑制自己的*,迫使自己冷静客观的对待生活和小说中的人物了。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站在故事外面写故事,才能更精彩。作家要履行了说书人的职责,这个故事才能生动。只是他那种深切的热爱与满腔的情感,在有的章节,还是压抑不住的散逸出来。而这一时期的散文,也如商州的山水,轻盈快活,具有很强烈的民俗感。《商州初录》等三部散文集,堪称美文。语言清秀雅致,情景别有风情,故事神秘新奇。就如一道大菜,色香味齐全,是难得的享受。这一时期,贾平凹用文字创造了一个纯真的美好的世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8:01

气韵不如从前,那份满满的热情溜走了,只留下一个空架子。看上去喜气洋洋的,其实没什么内容。也不如《废都》好,那种庞杂博大没有了,小市民的小热闹也没有了。不知道这时的贾平凹是不是像他所说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总之,我看他不像他了,让人叹怀。到了《秦腔》,不知是贾平凹改了路子,还是我变深刻了。这回,我看懂了他。别人说,“这是什么吗,净是些鸡零狗碎”。我替他说“平凡处著的文章,写的精妙,才算是真正的精妙呢”。贾平凹将目光还原到他的家乡,最初,他写这里的人怎么发家致富,怎么引进技术,一心一意的建设自己的家,并满怀信心。而如今,他写这些人怎么离开土地,怎么放弃农村,留下的人又怎样挣扎。这种现象,我的眼睛里也看的很多。所以,我了解,我可以感同身受。农民没有了土地还算什么农民?但农民要是饿死在自己的土地上,这土地又算什么?这是一个大时代变迁的趋势,谁也没法阻挡。在这种进程中,总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让他们痛,让他们艰难。而这批人,就是社会最底层的农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8:02

贾平凹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不菲,许多作品深入人心,也奠基着中国现代的文学,说他的当代文学中的代表人物一点也不为过,同时他也是一位文化名人!写作之余的贾平凹能书会画,虽然格调不高,但自娱自乐也是无可厚非。但近年来的书法市场表明,贾平凹的书法从1万一平到10万一平直线上升,这几乎比专业书法圈的大家也不逊色!古来的名人写字者多有,但也不至于太差,曰:官也罢,民也罢,男也罢,女也罢,认钱不认官,看人不看性。一手交钱一手拿货,对谁都好,对你会更好。你舍不得钱,我舍不得墨,对谁也好,对我尤甚好。生人熟人来了都是客,成交不成交请喝茶。*此类人辈出,所谓文化名人的书法也不会差到哪去,但看到贾平凹的书法,显然逊色太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8:02

想起了贾平凹先生的散文《丑石》,就像一些现代艺术作品,非得艺术家本人,或者艺术解释家,做出一通长篇大论式的评注,你才能恍惚理解。不过,这次只能等外星人来做最终解释了。看赵佶的千字文,就算在工地上随便找一个民工,也得说是好字。这种美感,不需要观者有多高的文化、书法修养,就能感受到,虽然是表面上的,理解不深。当然,很多现代艺术作品的目的并不是表现美感,而是表现痛苦、丑陋或愤怒,贾平凹先生以及很多自命为书法家的名人,比如张喇嘛,他们的字大概都属于后者吧。另外,再加一点,那个“味”字啊,颇有菜市场、早餐摊的风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8:03

就我个人而言,觉得还是《废都》和《老生》最能代表贾平凹的两种不同风格或者说两个时期。《废都》稍早一些,有人把这本书比作现代的《儒林外史》或是《金瓶梅》,我觉得都不对。写《废都》时作者正当壮年,文章字里行间既有对时代的彷徨和茫然无措,又有一种得过且过的人文困惑。作者其实对时代是不满意的,一个“ 废 ”字足以道明。文章假“ 牛 ”之口,着意敬畏天道,怜悯生灵。借拾荒老汉之口,则是对社会沉疴的深恶痛绝!作者用意相当明了。我甚至认为,文章多处对性的细致描述,都是作者于时代的无声呐喊!
再说《老生》,这本书与《废都》完全不同风格,可以说与作者所有早期作品截然不同。如果说《废都》写的是社会,《老生》就是写人了,准确说是写生命!写生命的不易!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卑微!全书贯穿几个时代,以唱师为主线,在不同的时代其实生命都是同样的归宿,不分尊卑贵贱。这其实也很好的诠释了生命的意义――生命即使没有任何意义,生命也是可贵的,应该拿命珍惜与尊重!!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