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一心理健康自我评价 篇8

2024-07-18 来源:赴品旅游

  认知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部分大学生对就业环境和自我意识存在不正确认知,把社会环境看得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或者高估自己、低估环境,或者低估自己、高估环境,突出表现在自卑、自负、从众三个方面。

  自卑是指大学生以为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其他人的消极的主观体验。

  部分毕业生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和不良因素,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悲观地以为自己不如其他同学,抱怨家庭和环境,在求职的时候一味地选择退缩性的自我防御,丧失了很多好的就业机会。在求职失败后,他们又以为找到了证实“我不行”的根据。当失败一次一次发生时,便加重了他们的沮丧感和不平衡感。自负指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高出自己的实际水平,具有不切实际的期看值。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相对滞后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状,以为考上大学就是找到好工作的保证,对就业的期看值较高。在择业时,只选择条件较好的单位,不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在口试时,提出过分要求;求职失败后,又缺乏自知之明。自负的大学生在碰壁后,要么趋于理智,要么转而陷进自卑的泥沼。从众是指在群体的影响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志而采取与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由于中国应试教育的特点,大学生较少进行自我探索,不清楚自己的爱好所在,不明晰自己适合做何种工作。在就业过程中,“月亮走,我也走”,便出现了从众现象。例如大学生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只按照家庭的要求而选择到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或大企业、外资企业工作;或者在看到同学纷纷签约时,按耐不住躁动,仓促签约,终极不能做到“人职匹配”。

  情绪是以个体的愿看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最大的情绪是焦虑。

  焦虑是指机体对环境中某些即将来临或者需要做出努力往适应新情况时,在主观上引起紧张、不愉快乃至恐惧的期待情绪。对于寻找工作的大学生来说,适度的焦虑可以增加其就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加找到满足工作的成功率。但过度焦虑却会使人处于极度敏感的自我防卫状态,判定推理的能力下降,行为轻易失控。毕业前,部分大学生由于对择业远景无法正确预期,对毕业后的前途感到失控和失助,往往产生焦虑情绪,具体表现为:情绪易激动,易产生过激行为;择业目标缺乏理性思考,行动上漫无目的;不能冷静、客观地分析题目,逐日坐立不安、心神不宁。

  能力是人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它是符合活动要求、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特征的总和。

  就业能力一般涵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包括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应聘能力等。目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一个原因,在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能力缺乏。首先,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得过且过,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练习,缺乏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学校育人方式单调、呆板,只负责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使部分学生缺乏适应能力、沟通能力,不能将自己倾销出往。最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缺乏与我国应试教育紧密联系,大学生从小即以“考试”为指挥棒,缺乏综合素质的锻炼,而能力的培养是与人幼年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步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素质呢?

  首先,要改革教育模式结构,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应把就业指导课程列进大学教学计划,从低年级便开始相关能力的培养,灌输正确的就业意识,高年级学生则注重进步他们的职业成熟度。改变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广开渠道,留意知行同一,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如通过模拟招聘活动提升学生的应聘能力、社交能力等。同时,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立相应的学生社团组织,鼓励他们开展各种就业心理教育活动。

  其次,要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改变大学生的错误认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确定实施方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大学生自身内部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爱好特长等有清楚的了解,还需要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楚的熟悉,这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审阅自己,结合社会实际,给自己一个公道的定位。

  再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状态。针对毕业生普遍表现出来的心理题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可利用报纸、网络、广播等形式先容一般知识,以缓解他们的负性情绪,提升其综合素质。针对个别因就业压力过大引起的严重心理题目,要及时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对其进行系统的指导。同时心理健康机构还应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心理学的帮助,使他们正确地熟悉自我、发展自我,进步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和心理抗挫能力。

  第四,要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大学生优秀心理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不能将所有的工作、目光都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应当从中学,甚至是小学就开展就业教育、心理教育,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向学生灌输“就业意识”,加深他们对自己的熟悉程度,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同时,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从小抓起,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题目的根本之路。

  第五,要推进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大学生与社会的脱节会造成他们不清楚自身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之间还有哪些差距,在校园内不能有针对性地锻炼培养自己。应积极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创造条件、提供舞台,使他们对国情、民情、社情有清楚的了解,从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缩小他们的熟悉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在实践中进步自身的心理素质。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