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调”本是一个很专业的名词,全称为“流行病学调查”,也称之为流调溯源。随着抗击新冠疫情工作的深入,为查清感染人员的活动轨迹,精准判定密接与次密接人员,并实施有效管控措施,尽快实现社会面的动态清零,流调就成为抗疫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大数据筛查的介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成为了流调工作的对象。
周围人对大数据筛查流调工作感受最深的,是去年七月禄口机场那波疫情的影响,有人只是驾车从机场经过,在高速收费站停留了一会等人,结果绿码变成了黄码,当然后来都变回了绿码。当时大家开玩笑地说:别以为你到哪去别人不知道,只是没查而已,真要查起来,你的活动轨迹一清二楚。
其实这并非玩笑话,生活在这大数据时代,还真是这样。我自己就已有两次,因为大数据筛查,经历了所在区、街道及社区流调的配合工作。
一是去年10月份,我与一帮同学自驾去溧阳和镇江两地旅游,因为这期间常州市区出现了疫情,回来后就成了流调的对象。好在我们只是游览了溧阳的南山竹海,并未进入常州市区,因此健康码没受影响,区防疫指挥部和社区网格员分别给我打了一次流调电话,了解一下情况就算了。
二是上周南京的这波疫情,我所在区一位外地来宁感染人员,自3月11日住进中山南路现代大厦,后来几天都在夫子庙景区及三山街、中华路一带活动,至14日凌晨在检测中被发现。在紧急排查密接人员和次密接人员的大数据筛查中,又查到了我的“轨迹”,于是我作为疑似“时空伴随者”,又一次要配合做流调工作了。
应该说,大数据筛查确实很厉害的,3月12日晚我去小西湖小学接在那上篮球课的小孩,确实在夫子庙景区的外围停留了十几分钟,不过那里与夫子庙景区毕竟隔了一条马路,何况我是自驾车去的,且一直坐在车里没下车,不可能与那位感染者有交集。但是我在接了区防疫指挥部两个流调电话,说清楚情况之后,隔了两天区里依然给我发了条短信,要求去社区报备一下。
既然区里有这个要求,我们理应做好配合不添乱,于是收到短信的第二天早晨,就冒着倒春寒的风雨去了社区。
推开社区门有些吃惊,印象中比较空旷的大厅,现在挤放了两排办公桌,两边坐满了年轻人,其中不少人还穿着红色的志愿者马夹,个个都在电脑前忙着,有几个还在打着电话。紧靠门前的一张桌子就是接待报备的,在我前面已排了七、八位,其中有三、四位似乎比较焦急,因为健康码已变成了黄码。负责接待的社区工作人员是位女士,她耐心地告诉他们黄码变回绿码要走的程序,并说如程序走完没变回来再来找我,负责帮你报上去解决。
我当时排在最后一位,把情况说了后,这位工作人员笑了,说你这个没事,健康码也不会变黄,前面几位是跟感染者共处一个超市或者小吃店里的,必须要单独检测两次才能排除,这样也是对他、他家人及周边人负责。我指了指大厅问,现在社区怎么这么多人了?她说,这都是临时抽来帮忙做流调的,大部分是志愿者,现在全市已有100多例感染者,我们区就有7例,每一例涉及到的流调对象至少有几十个人,大数据筛查出来处于边缘地区就像你这种情况的人更多,工作量相当大,他们前几天每晚要忙到十点后才能休息。我说,你们社区辛苦了,我们也帮不上忙。她说,辛苦倒不算什么,如果都像你这样理解并认真配合做好流调,那就是帮忙了。
出了社区我心里还在感叹,流调工作对提高精准防控水平确实很重要,但没有社区工作人员包括志愿者的辛勤付出也不行,他们是一线医护人员之外的又一支重要抗疫力量,值得我们尊敬,也需要我们理解。
今天周末,可能大部分人与我一样,宅家休息了,但那些社区的流调工作人员与检测一线医护人员,还在忘我的忙碌着,让我们用人民日报新编出的一首《人世间》抗疫特别版MV,向他们表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