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造假应该怎么判刑?

2023-10-03 来源:赴品旅游

对于造假量刑的标准是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这6种不予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的具体情况是:

1.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2.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

3.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

4.精神病人在不能辩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

5.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6.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不予行政处罚的其他情形。

法律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二)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而我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规定:“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见,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伪造、毁灭重要证据的行为规定要追究刑事责任,而我国《刑法》中却没有相应的规定,对民事诉讼当事人伪造、毁灭证据的行为不能进行刑事处罚,《民事诉讼法》与《刑法》在规定上就产生了矛盾。对伪造、毁灭证据情节严重的行为进行刑事惩罚,有利于充分发挥《刑法》保障作用,有利于民事诉讼法与刑法衔接。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