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帮信罪不知情怎么判决

2023-09-30 来源:赴品旅游

中国刑法对帮助信息网络犯罪的罪名做出了明确规定,只有当行为人明知他人利用网络实施犯罪并提供帮助时,才能构成帮信罪。此外,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区分也是根据行为人是否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的结果来决定的。

法律分析

1、不知情的则不会构成帮信罪,因为构成该罪名的情况应当是行为人已知,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我国刑法明确规定,只有主观明知上线实施了信息网络犯罪活动,客观上实施了帮助犯罪行为,才能构成帮信罪。反之,如果你实施了帮助行为,但对上线的犯罪行为不明知,则不能构成帮信罪。

2、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拓展延伸

帮助信罪中的不知情情节在刑事判决中的考量

在刑事判决中,对于帮助信罪中的不知情情节的考量,法院通常会综合考虑多个因素。首先,需要确定被告人是否存在不知情的情况,比如是否具备充分的证据证明其对犯罪行为的真实情况不知情。其次,法院会评估被告人的主观故意,即是否存在明知或应知犯罪行为的可能性,但选择故意不去了解。此外,法院还会考虑被告人在犯罪行为中的具体参与程度,以及是否主动采取措施避免或阻止犯罪的发生。最后,法院会综合权衡不知情情节与其他相关因素,如社会危害性、犯罪后果等,做出公正的判决。因此,刑事判决中对帮助信罪中的不知情情节的考量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

结语

帮助信罪中的不知情情节在刑事判决中通常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需确定被告人是否真实不知情,是否存在明知或应知犯罪行为的可能性。法院还会评估被告人的主观故意和具体参与程度,并考虑其是否采取措施阻止犯罪。最终,法院会综合考虑社会危害性、犯罪后果等因素,做出公正的判决。因此,对帮助信罪中的不知情情节的考量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

【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

【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