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版纳鱼螈_芋苗蛇_两头蛇百科图片_饲养繁殖_雌雄鉴别

2024-04-08 来源:赴品旅游

版纳鱼螈:别名芋苗蛇_两头蛇,为蚓螈目、鱼螈科、鱼螈属爬行动物,原产于亚洲中国(云南、广东、广西)、越南。1984年命名。野生于海拔100-900m植物茂密而潮湿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常栖息于溪流、小河及其附近的水坑、池塘、沼泽和田边石缝、土洞内或树根下。营穴而居,以头在泥里钻洞,形成互相沟通的网状隧道,有数个洞口。洞口位于水平面之上,有的距水面达0.5m。白天多伏于洞内或露头于洞外,有时到菜园或田边活动,夜间外出觅食。

我国珍稀的两栖动物,是古老的生物,已在地球生存了上亿年,与“活化石”娃娃鱼年代不相上下,在两栖动物的研究方面,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冬季气温降至15℃以下即进入冬眠,翌年春天气温回升维持在20℃以上时出来活动。

科目分类:蝾螈 ;生存环境:湿地 ;颜色分类:黑色_黄色 ;居住环境:两栖 ;最大体型:41cm ;性情分类:温和 ;寿命年限:15年 ;适宜温度:20℃±4℃ ;食物饲料:蚯蚓

版纳鱼螈形态特征:

头体长30-41cm。头小而扁平,头长大于头宽。吻端宽圆,突出于下唇。鼻孔近吻端两侧,眼间距约为鼻间距的2倍而几乎等于吻长。眼小呈点状隐于胶膜下,瞳孔呈圆形。上唇缘每侧中央部位有一个锥状触突,触突至鼻孔的距离约为其至眼的距离的3倍,基部有一小窝可供缩入。眼睛处之头宽与吻眼间距相等。

版纳鱼螈生活习性:

有蜕皮现象。蜕皮时,它先将头在土上或土壤中的枯枝上磨擦,角质膜从吻部开裂,形成一开口,然后通过不断地张口闭口,把头部的角质膜蜕至颈部。角质膜从其颈部开始慢慢地沿着身体往后脱落,最后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指环状物从尾部脱落。当角质膜全部脱落后,疲力尽,会很快地转头找到脱落的角质膜并吞吃。

版纳鱼螈饲养方法:

它依靠敏锐的嗅觉,通过气味来发现食物、捕获猎物。它的嘴巴不大,它们的食谱中都是那些个头比较小的动物,泥土里的蚯蚓、蠕虫、虫卵等,都是它们最喜欢的食物。由于版纳鱼螈的牙齿非常细小,不具备任何撕咬能力,只是增加摩擦力固定食物。在捕食蚯蚓的时候,版纳鱼螈总是通过身体不断地摆动,不断地扭曲,慢慢地把蚯蚓一点一点地送进肚里,然后在胃、肠里慢慢地享用。人工饲养条件下,只吃蚯蚓,生长很慢,每年平均增长3cm。

版纳鱼螈雌雄分辨:

雌螈体型较大。幼体鳃裂2对,除环褶尚少及体色较深外,其他特征与成体相同。其头及颈两侧有侧线,颈侧各有一个鳃孔,尾部具鳍褶。尾背鳍褶起自肛孔背上方稍前部位,向后绕过尾末端至尾腹面肛孔之后。

版纳鱼螈繁殖方式:

全长35cm左右达性成熟,4-5月在溪边接近水平面的岸上筑巢,其洞穴直径约10cm,卵产于其内,卵数30个左右,外包胶囊,胶囊一端延长成丝,卵由胶囊的丝缠绕成团,雌螈卷曲于卵群周围加以保护。孵化后的幼体即进入水中,藏于水底卵石之下,有时亦游至水面呼吸空气,比成螈活动敏捷,起初取食藻类等浮游生物,逐渐地捕食水生无脊椎动物。全长约180毫米时开始变态。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