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月球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满月时的亮度比上下弦要大十多倍。而且月球平均亮度为太阳亮度的1/465000。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再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白天,月球表面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
当太阳释放出光子后,无数光子照射到了月球上,此时,月球充了一面巨大的“镜子”。由于月球表面上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月球这面“大镜子”就是巨大的漫反射镜子。最后,经过满反射后的光子历经千难万险,穿过大气层而照射到了我们的眼中。
在物理科学史的长河中,最早提出“光到底是具有波动性还是粒子性”的是惠更斯和牛顿。由于牛顿在物理学界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牛顿提出的《光的粒子学说》占主要地位。之后,杨氏双缝实验证明了光的波动性,进而,光的波动学说抢占了主要地位。
不管光在不同的环境中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出来,所有的物体的发光机制都是一样的——量子跃迁。所谓的量子跃迁,通俗说,就是在原子内部,电子在不同的能级之间“跳跃”(跃迁)的过程中会发出光子或者吸收光子。电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会释放光子。电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会吸收光子。因此,我们看见了某个物体发出了光,就是因为原子中的电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完成了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