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分析
我在一中从事教育已经五个年头,经过这五年在一中的历练,我走过了懵懂毛躁的历练期,成长了很多。我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同时也感受了其中的乐趣。我深深喜欢上荣怀这所学校,说到我是荣怀中学的老师,我总是很自豪。新的学年开始了,我将一如既往的努力去工作,同时将我的个人阶段发展目标和五年发展规划作以下阐述。二、阶段发展目标
首先,带好自己的班级。在班务管理上,做到真正爱学生,学生的事就是重要的事,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具有的思想。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班就是一个家。构建一个团结,和谐,自强,自立的优秀班级。在课堂教学上,以理想课堂为目标,认真钻研每节课,让每节课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乐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争取改变原来学生对教室的认识,真正把教室变为学生学习的“学室”,让学生喜欢上教室这块地方。让学室这块地方逐渐变为学生掌握知识,掌握学习方法的"沃土"。
三、(20xx--20xx)五年发展自我规划
1.坚定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争取做一名能为学校教育教学做出贡献的骨干教师。
我喜欢政治教育,人常说乐此不疲,也许正因为如此,我在为学生答疑解惑时觉得很有劲,很快乐。同时我也很愿意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帮他们解决人生中常有的问题。我既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做班主任,要不断学习,努力工作,尽快让自己成长为独具特色,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骨干教师。2.制定发展计划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完成自己的目标(1)提升专业水平
在专业上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政治教育上有所见长的名师,这不仅是一种荣誉,但更重要得是我能够实现我存在的价值,那就是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培养有用的人才。在学校教育上尽自己一点点绵薄之力。为此,我将会广泛涉猎教育书籍,每周挤出时间阅读教育教学专著,并坚持写读书笔记。专业方面的如:《怎样解题》波利亚著、《现代政治思想讲话》张奠宙、《政治课程发展的国际视野》孙晓天、《政治思想应用及探究-建构教学》王培德。教育理念类的如:《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践》张玉彬、《美国人是如何培养精英的》、《教育心理学》章建跃等。班务管理方面的如: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也希望学校图书馆能给我们提供有关的教育书籍。
(2)向“理想课堂”奋进
紧跟赵校长所倡导的理想课堂,依据新课改的理念认真备好每节课,变教教材为利用教材,紧抓考纲,多方面搜集资源,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设计课程,尽量使学习与生活相接轨,让学生重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愿学”“乐学”。
让课堂变为学生乐学的学堂。同时通过每周一课展示自己对课堂的设计,并及时与前辈沟通,争取在一年内得到组内教师的认可。积极参加备课组会并大胆交流自己的经验心得,使自己的演说能力得到锻炼,为以后参加更大的交流做准备。
(3)积极参加新课改前沿培训,提升现代教育教学意识
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诚如赵根厚校长所说,没有跟上时代,过去就算是优秀教师,也可能已经落伍。所以我期望能参家有关课改前沿思想的培训,包括赵校长所提倡的理想课堂,国内外的新课改理念,当代学生心理学等方面的教育。希望通过这些培训丰富自己的理论和经验。希望在有机会的条件下学校能给与我支持。我将积极参与。
(4)认真撰写论文,增强自己的研究能力
撰写论文是一位优秀教师必备的条件之一,所以我在搞好课堂教学,研读教育书籍的同时,争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以论文的形式进行发表,争取完成每学期一篇市级以上优秀论文的目标。也希望学校能为我提供发表论文的平台。
(5)积极参加各级教学竞赛,提升“课堂驾驭”能力。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对于专业的积累无非是为了应用,交流。希望在各种赛教过程中不断锻炼,同时与同行进行切磋。取长补短,增强课堂的.驾驭能力,提高课堂时效性。同时学习多媒体制作技术,使自己能够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把现代化教学应用于自己的课堂实
践中。希望学校能多给我提供这种锻炼的机会,我将在竞赛中磨练自己。
(6)加强高考研究
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的人才,而选拔人才要通过高考来实现,所以日常的教学活动不能与高考脱轨。作为一名政治老师离不开对高考的研究。在这五年中,我准备对近五年特别是各省课改区的高考题进行深入研究,重在挖掘考题背后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在一定的范围内积极与同事交流,促进教学。
当然这些想法离不开学校的支持。我也希望能够尽快成长起来,为学校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理想课堂的一些考:
1.课堂学生注意力的广度研究,如怎样通过一个问题的设置调动大部分学生的思考。
2.课堂问题的有效性研究。课堂问题一定要斟酌提出,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能给后进学生以动力,能给中等生意信心,能让学优生有所启发。我个人觉得这样的问题也许更好些。
3.关于一节课学生的“幸福”度调研,上大学常有这种感觉,有时忽然有一节课让自己觉得很有收获,很有学有所成的充实感。我们能否就此去探讨研究,甚至调查一下,我们的课能否让学生产生这种“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