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鼻炎中医治疗方法

2022-08-08 来源:赴品旅游

摘要:鼻不仅是人体的嗅觉器官,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呼吸器官。一旦鼻部罹患疾病、出现炎症,尽管不会波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却会让人从心理到身体全部陷入“僵化”状态,得不到畅快。每逢季节交替,在所有的鼻部疾病中,又以过敏性鼻炎最为高发。对于反复发作的过敏性鼻炎,中医认为,改善体质才是治疗的关键所在。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鼻炎的中医辨证论治和鼻炎中医治疗方法吧。

鼻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1、肺经热邪,宜清肺通窍

鼻为肺之外窍,热邪蕴积于肺,常上灼鼻窍而为涕为渊。《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少阴之复,懊热内作......甚则入肺,咳而鼻渊。”肺热熏灼窦窍而成鼻渊病机主要有三,治亦有别。


一为风热袭表,客于肺卫,治当辛散风热,可以苍耳子散合银翘散加减,常用药物,苍耳子、白芷、辛夷、黄芩、桑白皮、赤芍药、连翘、荆芥各10g,金银花、天花粉各15g,薄荷、甘草各6g。

二为风邪中人,多来疾去速,且易化热化火,故较多见的为风去而肺热壅盛。风寒犯表亦常从火化,郁伏于肺。当视火热之微甚,选用《医宗金鉴》之黄芩汤。常用药物,黄芩、栀子、桑白皮、知母、天花粉各12g,赤芍药12g,连翘、白芷、桔梗各10g,甘草各6g。或在麻杏石甘汤重用石膏基础上,并入苍耳子、辛夷、黄芩、鱼腥草、芦根等清肺泻热,通窍排脓。

三为病久肺气已虚,而热邪未清,病者具肺气虚的表现,然鼻涕黄黏缠绵,鼻黏膜红,应益气与清热并举,以《永类钤方》之补肺汤加减,清补兼施,此时切忌大剂苦塞清泻或骤用温补,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常用药物,党参12g,当归6g,生黄芪20g,白芷、紫菀、桑白皮、黄芩各10g,鱼腥草、芦根各12g。

2、胃火上炎,重清泻阳明

鼻渊之急者多缘于火热,有肺、胆、胃热之分。阳明胃热蒸灼窦窍而成鼻渊,局部可见涕黄浊量多,鼻塞甚,嗅觉差,鼻甲肿胀,黏膜深红而干,头痛明显,鼻窦相应部位有叩、压痛或红肿。全身常具发热,口渴引饮,口臭,牙龈红肿,便秘、尿赤等症。

明·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谓:“浊涕如渊,《内经》谓胆移热于脑,则辛氨鼻渊,要皆阳明伏火所致”;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说,鼻之“经络所致,专属阳明”。诸经之热犯及鼻窦,必循阳明经脉上达。其治当以清泻阳明,解毒排脓,畅窦通窍为旨,用自拟升麻解毒汤加减。对胃腑热盛者,随证加入大黄、生石膏等,临床颇能应手。常用药物,升麻10g,葛根15g,赤芍药、黄芩、鱼腥草各12g,蒲公英20g,桔梗、白芷、皂角刺、苍耳子各10g,甘草名6g。

3、湿热内蕴,当利胆清脾

肝胆及脾胃湿热蕴结窦窍,在鼻渊实证中较为常见。本证鼻局部特点鲜明,可见鼻涕黄绿或黄浊量多,嗅觉近失,鼻黏膜红赤肿胀较甚,头痛且重。全身症状反不突出,肝胆湿热,或见口苦、咽干、目眩、耳鸣;脾胃湿热,或见体倦纳呆;但舌红、苔黄腻常可反映出病属湿热的特征。

肝胆湿热证,宜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物,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各10g,泽泻、车前子、当归、苍耳子、白芷各10g,生地黄15g,甘草、木通各6g。

脾胃湿热证,宜选用甘露消毒丹加减。常用药物,茵陈、黄芩、连翘、砂仁、白蔻仁、白芷、苍耳子各10g,石菖蒲、木通、藿香各6g,薏苡仁30g,滑石20g。

湿热滞留鼻窍证,表现以鼻窍局部湿热为主的特点,在亚急性病程中尤其如此。用药当注意选择既能祛湿除热,又能针对鼻病之品,如藿香、薏苡仁、苍耳子、白芷、黄芩、石菖蒲、鱼腥草,佐以龙胆草、茯苓、滑石、佩兰等出入为方。

4、浊涕久延,法健脾补肺

鼻渊日久,其病机多向正虚邪滞演变,正如张景岳所云:“凡鼻渊脑漏虽为热证,然流泄既久者,即火邪已去,流亦不止,以液道不能扃固也。”正气之虚,多责之肺脾。肺虚清肃不力,脾虚清阳不升,窦窍肌膜失养,抗邪无力,均可致邪毒浸淫滞留。病人除具全身肺脾气虚见证外,局部多见涕白黏而不臭,鼻黏膜色淡暗。常反复加重不已。

常用方,温肺汤,或补中益气汤,佐苍耳子、石菖蒲、白芷等以助化浊通窍之力,入薏苡仁、路路通等以助消除鼻甲水肿。

气虚卫表不固,反复发作者,处玉屏风散或予补中益气丸常服。小儿患者,常以黄芪精肉汤顿服,充养正气,则邪自不可干犯也。

5、阳虚寒凝,予温阳驱寒

鼻属督脉所循,督脉统一身之阳。若阳虚寒凝,督脉不畅,则致头痛,鼻塞,浊涕黏白,嗅觉减退。可伴形寒肢凉,背寒如掌大,小便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临证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苍耳子散加减。常用药物,附片6g,麻黄6g,细辛3g,苍耳子、白芷、辛夷各10g,白芍药15g,白术12g,茯苓12g,炙甘草6g。

附桂八味汤加川芎、升麻、苍耳子,或阳和汤加苍耳子、川芎之类亦可。如见头痛或局部疼痛者,可加露蜂房2-3g,制草乌3g,并加白芍药、生甘草以制其毒性。

6、屡治不愈,酌扶正脱敏

鼻渊之辨,有虚实之分,急慢性之别。治有清热泻火、利湿排脓,或健脾补肺,温散浊邪诸法。但亦有患者涕液泪泪,长湿无干与鼽嚏并见,迭经前述诸法治疗,仍有少数疗效欠佳或迁延缠绵。结合西医学认识来考虑,多与过敏有关。鼻及窦腔黏膜过敏反应致黏膜水肿,填塞窦腔,鼻腔引流不畅,影响通气,且易继发感染。这部分病人的发病特点为多伴过敏性鼻炎,中鼻甲水肿较剧或有息肉样变。

其治,根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参考现代病理认识及中药药理认识,对此屡治无效者,可在补益肺气、坚固藩蒿或温肾暖脾、扶正固本方药基础上,视鼻涕之清浊而选加祛邪脱敏之品。

鼻炎中医治疗方法

1、针对肺气虚寒的患者,其主要症状为打喷嚏、嗅觉下降、阵发性鼻痒,严重者丧失嗅觉能力。在治疗中以温脾散寒、祛风止痒为主。药方包括白芍12g,白芷、川芎、桂枝、甘草与生姜各10g,辛夷与薄荷各6g,大枣5枚,细辛1.5g。

2、针对脾虚湿困型患者,其主要症状为鼻痒、鼻涕黏白、喷嚏不断、肢体困倦、大便糖泻、食欲下降、口黏不渴、肢体浮肿、恶心呕吐等。在治疗中以透窍生清、健脾利湿为主。药方包括莲子肉、薏苡仁、山药各30g,白扁豆、茯苓、白术各20g,桔梗、人参各15g,白芷、陈皮、甘草各10g,大枣5枚。

3、针对肾阳亏虚患者,其主要症状为清涕较多、四肢畏寒、腰膝酸软、舌质白与喷嚏不断。在治疗中以温补肾阳为主,药方包括赤石脂、山萸肉、五味子、制附片、熟地各12g,肉桂、枸杞各10g,金樱子6g。

4、针对血热津燥患者,主要症状为鼻腔干涩发热、阵发性鼻痒、便秘、口渴、鼻塞严重、舌质暗红等。在治疗中以生津补血、祛风通窍为主,药方包括当归、川芎、熟地、生地各10g,辛夷、泽泻、路路通、首乌藤、丹皮、蝉蜕、地骨皮、黄芩、刺蒺藜各6g。每天服用1剂,用水煎服,早晚各服用1次。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