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同侧下肢的血压一般比上肢高出20~40mmHg。但当下肢血压低于或者等于上肢血压的时候,往往提示主动脉或股动脉有动脉硬化、动脉狭窄等病变。
每逢测血压,大多数人都会捋袖子、伸右臂,做好准备动作。
测右上臂肱动脉血压是适用于大多数人的血压测量标准方法,一些相对特殊人群还有其他测量的方法。而对于首诊为高血压,以及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最好测量双侧上肢血压,有些还需要测量下肢压。
新进展 定期测量下肢血压
据美国心脏协会(AHA)第五次预防学术会议指出,50岁以上或冠心病中、高危人群应将测量四肢血压作为常规检查,而对于健康人也应在测量上肢血压的同时定期增加测量下肢血压,如发现上下肢血压差消失、变小或为负值的现象,应考虑周围血管疾病引起大动脉炎症、纤维化、粥样硬化、狭窄甚至闭塞。及时掌握四肢血压的变化,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变的部位,了解病变的程度及治疗效果。
如在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下肢动脉闭塞时血压测不出,或常有血压增高;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侵犯上肢和下肢时,则患肢血压测不出;大动脉炎可有上肢血压测不出,或为上肢高血压和下肢低血压。发现这些问题后,应尽早做相应部位X线、CT、血液流变学、超声或磁共振等相关检查,进一步明确病情,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新指标 踝臂指数诊断病变
近年来,一个与下肢血压密切相关的检查指标: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重视,ABI即踝部动脉收缩压和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国内外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已证实,ABI是诊断外周动脉疾病、评估其预后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在心血管领域,同样发现ABI反映了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其异常也预示着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或死亡的风险将会有明显升高。
ABI的测量非常简单:先测量双侧肱动脉收缩期血压并取其平均值,若两侧血压差值大于10mmHg则以高值作为肱动脉收缩压;再测同侧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取其中的高值作为踝部收缩压;最后用选定的踝部收缩压除以选定的肱动脉收缩压,所得的值即这一侧的ABI。双侧下肢的ABI均需测量,选择较低的ABI值用于预测心血管风险。
通常认为ABI≥1为正常,<0.9为异常,数值为0.6~0.9时,预示着轻度异常,若<0.6则意味着明显异常。
ABI所基于的原理是动脉狭窄达到临界水平并导致狭窄远端灌注压的降低,其降低程度大致与病变的严重程度成正比。ABI在应用早期主要集中于下肢外周血管疾病(peripheral arteria disease,PAD),是诊断PAD最准确的无创伤检查指标。而PAD常与心脑血管疾病互为并存,随着对下肢血管病变研究的深入,ABI与心血管事件、中风、糖尿病的相关性日益受到重视。
首先,ABI可初步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美国学者研究发现,ABI降低的人群中,患有冠状动脉病变,主动脉钙化或二尖瓣钙化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ABI正常者。ABI值越低,往往预示冠脉狭窄的程度越严重。
其次,ABI异常对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患者的死亡风险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研究显示,ABI<1.0的女性与ABI>1.0的女性相比,7年后主动脉钙化指数增高的风险将增至2.7倍,预示这些人群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将明显增加。所以ABI也可以帮助我们从无临床症状的人群中筛选出更可能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个体,对这些个体提前进行干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