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一、项目简要说明
本建设方案是以“工厂化办学、办工厂化大学”的办学理念,完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重点建设内容,带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和楼宇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完善订单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共同探索以
企业生产任务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试行多学期、分段式
的教学组织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学员向企业员工的转化;
和企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和进行核心课程建设;
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通过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提
高现有教师的水平,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
业带头人,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打造优秀的电气
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团队;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
自动化技术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实践教学、培训与鉴定基地,使其
成为电气自动化技术研究及先进实用电气自动化教学设备的研发基地;进一步提升社会培训和服务能力。
通过电气自动化技术重点专业建设,全面拉动和提升电气自动化专业群的实力和水平,发挥好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项目申请总投资250万元,其中政府支持200万元,学校自筹50万元。资金按项目分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8万元,师资培训50万元,实训基地建设96万元,课程建设18万元,专业群建设58万元,社
会服务10 万。
二、项目已有基础和优势
(一)专业现有基础及优势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自1997年成立以来就以服务辽宁装备制造业为已任,非常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和科研开发工作,该专业现为辽宁省示范专业。
本专业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几年来与企业联合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以企业工作过程为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积极与行业内的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探索出国家职业标准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的教学途径和方式。与特变电工集团等企业合作,将每学年分4个学期,交替在学校学习和在企业实习,实现多学期分段式“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方式,提高学
共同培养变压器制作工和电子元器件装接工,与沈阳昊诚电气有限公
生的职业能力。先后与特变电工沈变集团、特变电工沈阳电气分公司
业资格证书,级精品课程。 本专业现有正式在编教师17名,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含高级工
程师)教师8名、外聘教师6 名、博士学历教师2名、高级工程师3
名、高级技师1名。具有企业经历的教师6名,具有“双师”素质教师13
名,占教师总数的76%。
教师在科研和教学改革方面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3 项,市级项目1项)。与企业共同完 1个课成6 个横向课题,其中有2个课题获得辽宁省科技成果二等奖,题获得辽宁省新产品开发一等奖,JP-1500C系列建筑建筑玻璃真空磁控溅射镀膜生产线,获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高精度、高稳定 度差动式振弦传感器的研究,获中日国际电子敏感技术科学讨论会三
等奖;磁控溅射法沉积低辐射膜,获沈阳工程学会一等学术论文。获国家专利授权3项;编写出版了5本高职教材;自主开发教学设备20多台套。教师在电气自动化技术领域内有深厚的造诣。
本专业现建有校内电气自动化技术实训室、维修电工考级实训室、机床电器维修实训室、网络型电器控制与PLC实训室(2个)、电工电子实训室等,共7个实训室。总面积达2500㎡。截至2010年2月, 实训场地的规模和实训设备的种实训室设备投入资金1000万元以上。
类及技术先进性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校内实训基地承担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维修电工、电气设备安装工、机械设备安装工、电子设备装接式、电子元器件检验员六个职业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有校外实训基地11家,能够满足学生需岗实习。
(二)行业现状
制造业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基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
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带动原材料等产业的优化升级,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要大幅度提高装备制造业在工业增加
值中的比重,努力实现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用“中国装备”支撑“中
国制造”。
由于微电子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工业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
电气自动化已是当今世界及未来机械工业技术和产品发展的主要趋向,因此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是振兴制造业,特别是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关键,也是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辽宁作为一个装备制造 业大省,传统的制造人才较多,电气基础薄弱,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培
养大批各类符合先进制造技术要求的电气自动化技术高技能型专门人才是装备学院的当务之急。
三、专业建设目标
随着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发展,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专业,开发适应新技术、新工艺需求的新专业。使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始终处于机电技术发展的前沿和领先地位,以保证为企业产业升级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具体项目建设目标如下:
(1)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建立教学系部“校企合作委员会”,在专业建设的执行层面上形成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和工作机制。
(2)完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构建电气自动化专业群各专业的课程体
(3)以岗位关键职业能力的把握为核心,构建电气自动化岗位职
系,形成完整的专业教学标准,全面完成核心课程标准开发工作。
业课程;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试行多学期、分段式
的教学组织模式;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将就业水平、
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
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电气自动化专业群技术中心建设,
形成完整的核心课程综合教学环境,新建技术中心实训室2个。建设1
个校企共建的学生顶岗实习基地和1个基于“团队工作”的生产性实训基
地,开发39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使生产性实训占实训比例达到80%
以上,确保100%学生有半年以上的企业顶岗实习经历。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建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保障体系。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建
成集教学、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高职师资培训、电气自动化技术研究与开发、教学设备开发于一体的多功能电气自动化实训与技术开发基地。引进、培养专业带头人3人、引进和培养骨干教师10人;建设1个优秀教学团队或专业创新团队;使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建成30人的企业兼职教师库,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
(5)围绕“学做合一”核心课程建设,建成校内精品课程4门,市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完成10项以上教科研项目,完成2项市级以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建成5门主要核心课程的网络课程,建成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6)建立开放式、校企组合型专业实践教学运行模式,通过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工程技术重点专业建设,辐射和带
动全国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电子工程系将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委员会由来自主管行业、合
作企业、电子信息行业职业鉴定机构、社区以及学校等方面的专家、
高级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等组成。
“校企合作委员会”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形成校企合作体的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体制机制,发挥委员会成员各自优势,在订单培养、顶岗实习、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安排学校教师下企业锻炼、校企合作开展技术研发等领域开展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委员会”工作章程、工作机制,使其成为学院教学系部层面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骨干校建设过程中,本重点建设专业将投入资金30万,用于校企合作委员会的组建、社会调研、制度建设、成员培训等。
(二)人才培养模式
1.目标
完善订单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实行“双证书”教育;与特变电工集团等企业合作,将每学年分4个学期,交替在学校学习和在企业实习,实现多学期分段式“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学员向企业员工的转化。
2.内容
(1)与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沈阳昊诚电气有限公司、沈阳
五金商会、沈阳斯沃电气有限公司、沈阳机床集团、中国有色沈阳冶
金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总结订单培养模式的经验,完善人才培养
方案,形成以自动化产品安装、调试、维修技能为核心平台和职业岗
系统集成等企业共同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岗位能
力的典型生产项目(任务),依此确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3)与有深度合作关系的6家承担顶岗实习的企业完善顶岗实习,形成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顶岗实习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通的培养方案及顶岗实习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通的考核方式。
目前该专业与相关企业联合培养学生情况见表1。
表1 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
岗位名称 | 合作企业 | 工学结合主要措施 | 强化课程无 | 印备注 |
变压器装配工 | 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 | 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在三年内每年利用两个假期约三个月时间,根据所学课程进行的程度,在企业内实习做到半工半读、工学交替 | 电工基础、电机与变压器、低压电器。 | 在10 级电气自动化专业实施 |
电气设备安装工 | 昊诚电气有限公司 | 联合培养40 名学生,第5、6学期中,前3 个月在工厂实习,并聘请企业专家担任指导教师 | 低压电器、电气控制、电工基础、机械制图 | 在10 级电气自动化专业实施 |
电器装配与调试工 | 沈阳飞驰电气有限公司 | 电气自动化专业30 名学生,第 5学期中,前3个月在工厂实习, 后2 个月边补课,边工作 | 低压电器,电工基础等课程 | 在10 级电气自动化专业实施 |
机床电器装配与维修工 | 沈阳机床集团 | 联合培养40 名学生,第5 学期中,前3 个月在工厂实习,并聘请企业专家担任指导教师,后2 个月边实习边补习相关课程 | 低压电器,机床概论,典型数控系统 | 在10 级电气自动化专业实施 |
机电成套设备安装调试工 | 中国有色沈阳冶金机械有限公司 | 有80 名学生组成,冠名“沈冶” 兼职教师,完成部分实训单元 授课及顶岗实习任务淘豆示范班,并聘请企业专家担任 | 网 | 在10 级机电维修专业实施 |
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和相应的课程标准。建设5门优质核心
课程及CAI课件等教学资源库,其中1门力争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1
门达到省级精品课程;联合企业共同开发、编写、出版理论与实训结
合特色明显的3本专业教材。
2.内容
(1)按照核心能力构建课程体系
与企业共同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应知应会的要求相应的教学模块组成。
全面推行以订单培养为主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由三
个知识层面、三个能力要求组成的职业基本操作能力模块、职业基础
管理能力模块和就业与创业能力模块。(具体见图1)
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
专业认知 | 校内基本 | 校内模拟 | 校外顶岗 | 就业与创 |
实训 | 技能实训 | 实训 | 实习 | 业实训 |
企业订单培养
专业基础 职业基本 专业核心 职业基础 专业综合 就业与创
知识 操作能力 知识 管理能力 知识 业能力
职业基本能力 就业与创业能力
模块
式设计的课程体系如表2:
表2课程体系
|
|
课程体系中所列的课程均应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内容标准学习领域,目标及行为目标、实施建
议、附录等。
(三)推广《电气控制与PLC》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经验,加强《传
感器检测技术》、《变频技术及应用》、《电机拖动技术》、《电路基础》4
门课程的建设。
其中《电气控制与PLC》、《电机与变压器》2门课程达到省级及以
上精品课程标准,《高压电器》、《变压器制造工艺》、《电工基础》3门
达到校级及以上精品课程标准,到项目结束时,共建设5门优质核心课程。编辑、出版《电气控制与PLC》、《电机与变压器》、《电气自动化技能实训》3本教材。
(四)与企业合作开发《电气自动化技能实训》和《电气自动化系统设计》校内综合实训课程
其中《电气自动化技能实训》重点课程达到校级精品以上课程标准。
表3 专业主干课程建设计划
|
表4 专业主干课程建设经费预算与建设进度计划 单位:万元
|
1 | 5 门优质 | 课程开发、教材出版 | 16 | 2 | 14 |
|
|
2 | 1 门专业 | 网络课 | 2 | 1 | 1 |
|
|
小计 | 18 | 3 | 15 |
|
|
(三)实训基地建设
1.目标
建设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在国内电气自动化技术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实践教学、培训与鉴定基地,使其成为电气自动化技术研究及先进实用电气自动化教学设备的研发基地。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化技术实训中心、计算机控制技术实训中心、机器人技术研究所。
进一步扩大与企业的合作,在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扩大
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在这些企业中进行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由企业提供实习场地和实习设备,并由企业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技术实训室、低压电器装配实训室等8个实训室的基础上,重点建设电
气自动化技术实训中心、计算机控制技术实训中心、机器人技术研究
所。
以现有的沈阳鼓风机集团,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中国有色沈阳冶金机械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沈阳北辰)汽车公司等19个顶岗实习基地为基础,沈阳装备制造协会、沈阳浑南高科技产业开发区、沈北新区等单位合作,再开发20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依靠本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研发经验,在已有教学设备的研发基础上,与企业合作,开发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装置、网络与综合布线实
训装置等。
实训室主要设备选型
序号 | 名称 | 数量 | 单价(万元) | 合计(万元) |
1 | FPGA开发板/单片机综合设计SOC系统开发板 KX-7C5B | 25 | 0.06 | 1.5 |
2 | FPGA开发板/单片机综合设计SOC系统开发板 KX-7C5H | 25 | 0.06 | 1.5 |
3 | 电子创新实训台 | 25 | 1.1 | 30 |
合 计 | 33万元 |
可编程序控制器及电机拖动实训室主要设备选型
|
(四)教师团队建设
1.目标
通过培训、进修和引进等方式,改变目前教师结构,提高现有教师的水平,打造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名教师进入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70%教师取得硕士以上学位,95%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和能力。
2.内容
(一)培养“双师”素质骨干教师4名(含骨干技能训练教师1名),派送2名在职专业教师出国进修学习3-6个月,聘用7名本行业的技术专家。
(二)有计划地安排专任教师到电气自动化产品开发企业、机电设备生产企业、相关制造业等企业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锻炼,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项目开发,培养教师的实际工程能力;经过培养和实践教学能力的锻炼,使从事电气自动化专业(群)教学的专业教师至少获得一种与专业相关的能力证书,如电工技师、电气维修工高级以上(含高级)技能证书,或如综合布线认证工程师证书。
(三)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访问学者、
科研项目合作等形式培养高层次专业带头人2 名,与德国自洪堡大学 |
序号 | 建 设 项 目 | 项 目 | 经费预算 | 分年度资金投入(万元) | |
2011 | 2012 | ||||
1 | 培养专业带头人1 名 | 科研条件与启动,到澳大利亚、美国、德国学习 | 15 | 3 | 12 |
2 | 培养“双师” | 科研条件与启动经费 | 8 | 2 | 6 |
3 | 派送1 名优秀 | 国外进修1~3 个月 | 15 | 3 | 12 |
4 | 教师专业进修、技能提高培训和聘请兼职教师7 名 | 短期培训、学术 | 12 | 4 | 8 |
小计 | 50 | 下载 | 清 |
(五)社会服务
1.搭建企业技术服务平台
充分利用学院的师资、设备条件,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成立技术中介,提供技术咨询,实施企业技术服务计划,提升学院为区域企业技术服务的能力。帮助沈阳鼓风机集团自控公司、山东迪生电源有限公司、江苏海四达集团、沈阳东大机械厂等企业进行技 收入400术攻关。到2010年,
为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服务10项,万元。
积极为合作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派遣教师授课,并提供教学场所。目前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为沈北新区、沈阳浑南高科技产业开发区内的企业,每年培训中级以上维修电工和机电设备装调工100人次。
2.构建区域职业技能培训中心
为就业、再就业服务,面向各级各类普通教育毕业未就业学生、
以及创业能力。充分发挥现代装备制造技术实训基地的职业技术培训
功能,定期承办招收面向社会的长、中、短期培训班。2011年培训2000
人,技能鉴定200人;2012 年培训2200人,技能鉴定300人;2013
年培训2400人,技能鉴定400 人。
3.加强对西部高职院校的对口支援
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之间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促进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按“需求---加工---供给”建立西部院校人力资源库,每年派2名教师到该地区的职业技术院校支教,为其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进一步提升学院为区域经济服务的400人。做好区域人力资源的储备,
能力。
(六)专业群建设
通过电气自动化技术示范专业建设,积极开发体现电气自动化新技术、新工艺特点的大型自动化生产线装配维护、机电设备的装配、安装与调试,工业电气控制设备及系统组装、安装与调试方向的专业,带动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满足装备制造业企业对机电技术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提高为社会和企业服务的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电气自动化专业群的实力和水平。
1.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完善订单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共同探索以企业生产任务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学员向企业员工的转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投资16万元。
2.在课程建设上要和企业共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按照
机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实训》和《测控技术与仪表实训》校内综合实训课
程,其中《计算机控制技术》、《测控技术与仪表》课程达到校级精品以上课程标准。课程建设投资20万元。
3.通过培训、进修和引进等方式,改变目前教师结构,提高现有教师的水平,加强“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优秀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群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建设投资22万元。
4.在电气自动化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上,要完善、拓展、扩充现有的校内专业群实训基地,提升校内专业群实训基地实训设备水平,扩大校外专业群实训基地的规模,建设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在国 内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实践教学、培训与鉴
定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群基地,使其成为技术研究及先进实用的教学设备的研发基地,进一步提升社会培训和服务能力。
五、监测指标
建设项目 | 预期目标 | 2011年10月-12月验收要点 | 2012 年 1 月 -3 月验收要 点 | 2012 年4 月-6月验收要点 | 2012 年7 月-9月验收要点 | 2012 年10 月-12 月验收要点 | 2013 年验收要点 | |
师 | 专业带头人培养 | 在现有专任教师中选拔1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通过到国外进修、企业锻炼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成为业内知名专家,重点带动该专业的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从企业引进1名精通自动化技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同时对教育教学有一定研究的业界知名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重点负责校企合作项目。 | 启动教师培训项目 | 确定国内外教师培训项目 | 通过国外进修、企业锻炼,培养1名能力强的专业带头人。(标准见专业带头人考核标准) | 从企业引进1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并且具有行业背景和一定影响的高级技术职称者作为专业带头人。(标准见专业带头人考核标准) | 通过国外进修、企业锻炼培养1 名具有较强的专业课程开发能力、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较高的专业带头人 | 达标验收 |
w | 通过出国培训、参加企业短期技术培训、现场锻炼、产ww.ta合的主力军。 | 豆od | 网1.参加国内 外学术研讨 oc岗实践。 | 选派1名教师到 | 选派2名教师到国内(外)院校 得相应的毕业 或职业资格证m结业证书进修培训时间3并获 书。 | 1.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10人次 | 达标验收 |
建设项目 | 预期目标 | 2011年10月-12月验收要点 | 2012 年1 月-3 月验收要点 | 2012 年4 月-6月验收要点 | 2012 年7 月-9月验收要点 | 2012 年10 月-12 月验收要点 | 2013 年验收要点 | |
师 | 兼职教师 | 在现聘任企业高级技术人员6人的基础上,通过机电产品生产集团、沈阳光谷有限公司等,聘任企业高级技术人员7人,使企业技术专家达13人次,充实教师队伍,逐步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 聘任企业技术专家2人,使企业兼职高级技术人员达8人从事课程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 环节教学 | 兼职教师参 | 聘任企业高级技术人员1人:使企业技术专家达9人。(兼职教师条件见兼职教师考核标准) | 聘任企业技术专家2人,使企业技术专家达12人。(兼职教师条件见兼职教师考核标准) | 聘任企业高级技术人员1人:使企业技术专家达13人。(兼职教师条件见兼职教师考核标准) | 达标验收 |
双师素质培养 | 通过进修培训、挂职实习等方式,安排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挂职顶岗学习,拜实践工作人员为师跟班见习,熟悉生产过程,开发实训课程,并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努力搞好产学结合,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技术服务。 | 选派5名教师到国内院校进修培训时间3个月以上,并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结业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 1.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5人次; | 1.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8人次; | 选派4 名教师到国内院校进修培训时间3个月以上,并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结业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 1.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5人次。 2.通过进修,青年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达90%。 | 达标验收 |
建设项目 | 预期目标 | 2011年10月-12月验收要点 | 2012 年1 月-3月验收要点 | 2012年4月-6月验收要点 | 2012年7月-9月验收要点 | 2012 年 10 月-12 月验收要点 | 2013 年验收要点 | |
实 | 电气自动化及过程控制技术实训室 | 1.对学生进行过程控制技术的实验及实训项目训练; | 场地建设及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并投入使用 | 1.完成实训室建设方案 | 设备清点验收 | 设备安装 | 设备调试 | 达标验收投入实训 |
电子创新实训室 | 1.对学生进行创新设计方面能力训练 | 场地建设 淘 | 2.设备采购投豆 | 网设备清点验 收 | 设备安装 | 设备调试 | 达标验收投入实训 |
建设项目 | 预期目标 | 2011年10月-12月验收要点 | 2012 年1 月-3 月验收要点 | 2012 年4 月-6 月验收要点 | 2012 年7 月-9 月验收要点 | 2012 年10 月-12月验收要点 | 2013 年验收要点 | |
实 |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 与沈阳特变电正、沈阳冶金集团有限公司、沈阳机床集团、沈北新区、浑南产业园等15家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 与沈阳特变电工等5家企业签订校外实训 基地协议,校外实训基地达24家。 |
|
| 与沈阳吴诚电器有限公司等5 家企业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协议,校外实训基地达29家。 | 与沈北新区、浑南产业园等10家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协议,校外实训基地达39家。 | 达标验收 |
实 |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 | 与企业合作,共同完善和创新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运行模式。制定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考核办法。 | 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书。 | 1.实训基地管理规章制 则。2.基地管理规校内实训淘度、实施细 | 豆 | 实验实训教学方案,完善顶岗实网 | 1.职业岗位能力 分析报告,专项 技能分析报告。 2.学生校外实习 | 达标验收 |
实习实训教学改革 | 开发制订能力标准、实习标准、实训教材、实训指导手册、技能试题库和实训考核标准。 | 册、技能试题w 库。 | 导手册、技.t 能试题库。 | 导手册、技o 能试题库。 | oc技能试题库。 | .co技能试题库。 | m |
建设项目 | 预期目标 | 2011年 10月 | 2012 年1 月 | 2012 年4 月 | 2012 年7 月-9 月验 | 2012 年10 月-12 月 | 2013 年验收 |
|
|
| 点 |
|
|
|
|
| |
课 | 精品课件建设 | 完成《电气控制与PLC》、 《电路基础》等5门精品 课件建设 |
| 完成《电气控制与PLC》、《电路基础》课件制作 | 完成《电机与变压器》课件制作 | 完成《变压器制造工艺》、《高压电器》课件制作 | 《电气自动化技能实训》和《电气自动化系统设计》课件制作 | 达标验收 |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临摔机制,与合作企业共同实施对实践教学的质基监控;建立企业、学校、学生的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强系内教学督导制度的建设。 | 筹建教学质量保障管理机构 | 1.结合项目建设修订专业教学标准;2.完成系内教学督导制度。 | 1.完成质量规章制度建设; | 1.结合专业教学标准修订课程标准; | 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建设 | 达标验收 | |
社 | 技术培训 | 开展技术培训2000人次/年以上,技能鉴定450人次以上。对大学生进行“回炉”培训,平均 校协助制定教学方案和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选派教师到贫困、欠发达w每年培训100人次以上,选派教师到对口支援学 地区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提升当地的职业能力水平,为科技服扶贫提供条件。 | 1.开展技术培 训学习的相关 支援的有关资ww 料及证明材料 的收集。 | 1.开展技术培训学习的淘 .ta | 相关资料、豆 对口支援的od 有关资料及 证明材料的 收集 | 1.开展技术培训学网 关资料及证明材料ocs 的收集 | 1.开展技术培训学 的收集 | 达标验收 |
六、预期效果
通过2年建设,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能够更好地适辽宁老工业基地对电气自动化技术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在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
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明显优势和特色,在北京乃至全国的同类院校中具有示范与引领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建立教学系部执行层面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形成校企合作体的1.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培养、顶岗实习、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安排学校教师下企业锻炼、校www.taodocs.c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体制机制,发挥委员会成员各自优势,在订单
企合作开展技术研发等领域开展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2.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行业办学的优势更加突出,校企合作更加密切,“职业能力发展四阶段”教育过程和五个教学模块的实施已获得成果,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顶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完善,教学过程更加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3.建成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策激励机制。采用引进、培养、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10名,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高水平双师结构的兼专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形成了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4.建立了专业共享资源库,提供远程自主学习平台。
电气自动化专业建立网站,共享专业建设资料、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网络课程、教学项目及参考项目,开通网上答疑、互动,既可为国内同类专业的建设提供软件支持,又可为异地学员提供自主学习平台,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
5.建成“校中厂”及“厂中校”实训实习基地
探索建立“校中厂”及“厂中校”实训实习基地。与清华同方多媒体
等岗位的“电子产品加工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模拟企业进行同集团共建具有电子产品贴装、焊接、组装、调试、老化、维修、采购
电子产品维修工等多种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可能,www.taodocs.c规格的产品生产与管理。
上的企业顶岗实习经历。
与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深度融合建设“变压器技术”顶岗实习基地。充分满足学生在变压器制作、安装维修维护等综合实训。为学生提供“维修电工”等职业资格取证测试并推荐学生上岗就业。
建成电子创新设计制作生产性实训中心。学生在训练电子创新产品和机器人设计与制造职业能力的同时,能够承接企业和科研单位的真实任务,进行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
6.发挥社会服务职能
成为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师资培训中心;建成为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承担社会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 ;承担企业科研项目,为企业提供技训,为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术服务,成为东北地区机电产品生产和研发企业的技术支持中心。
完成年社会培训2000人次,每年完成社会技术服务6项,到账额50万元。
开展西部对口支援协作,支援设备、指导建设,年均联合培养学生8名、安排教师双向交流8名,为西部高职院校的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七、建设进度及经费预算
建设进度及投资预本项目计划在二年内完成,总投资250万元,
算如下: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核心课程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与核心课程建设投资见表12。
表12 人才培养模式与核心课程建设投资计划表
|
(二)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与投资计划见表13
表13 教学团队建设与投资规划表
建设项目 | 人 数 | 投资经费(万元) | ||
电气自动化专业 | 专业群 | 2011 年度 | 2012 年度 | |
培养专业带头人3 名 | 3 | 1 | 2 | 22 |
培养 | 4 | 1 | 1 | 14 |
派送3 名优秀 | 3 | 1 | 2 下 | 载高清 |
聘请兼职教师7 名 | 7 | 2 | 2 | 14 |
小计 | 17 | 5 | 7 | 65 |
合计 | 21 | 72 |
(三)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硬件建设投资进度见表14。
表14 实训基地硬件建设投资进度表
|
中心、阜新高等专科学校等3所职教单位进行对口支援,为其培训教
师和学生。投入资金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