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优秀乡村干部真实典型事例事迹

2024-07-16 来源:赴品旅游

优秀乡村干部真实典型事例事迹篇1

朱乃成:敢于“吃螃蟹”叩开致富门

在高铁北站东临,坐落着一处现代化新农村,这里新村建设宽阔洁净,村民生活惬意舒心;这里建有省级规范化幼儿园,孩童享受着最优质的的学前教育;这里拥有国际标准化的轮胎检测线,令同行业叹服;这里有完善的社区配套,全方位优质商业、文化、娱乐服务环境……这里就是高新区四宝山街道办事处朱庄村。

朱庄村缘何能脱颖而出,成为备受瞩目的乡村振兴示范村?这一切都归功于村居发展的“领头羊”——村党总支书记朱乃成。

村民致富的“领路人”

“一个村书记和村两委班子受不受群众支持,可能有很多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看有没有带领村庄发展的能力,能不能让群众生活不断改善。一个村庄建设和发展的水平,是对村级组织治理能力的真实考验”。朱乃成告诉记者。

曾经,朱庄村与其他村庄一样,村内大小街道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脚泥,群众出行叫苦不迭。2004年,就任村书记的朱乃成从修路开始,踏出了振兴朱家庄的第一步。路通人和百业兴,人心聚拢好干事。“作为村书记要敢于吃‘螃蟹’、勤于想办法,站高一线,真抓实干是底气,作风过硬是旗帜,狠抓落实是动力。”朱乃成说,唯有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充分发挥朱庄村的生态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朱庄村才有出路。

朱乃成上任之前,朱庄村产业几乎是一片空白,村民有期待,发展却没思路、致富没抓手。“靠村民在各自的一亩三分地上单干是没有出路的,改革思路就是整合土地,盘活资源,进行综合治理。”朱乃成告诉记者,起初村民们都有顾虑,几辈子靠耕种养活全家,这突然把地交出去,以后可怎么活?为此,朱乃成带领村两委挨家挨户的做工作,首次流转土地400亩地,由村两委成员分三个小组带人耕种,一年下来,被征地村民不仅一分钱没出,收益不减反增。村民的顾虑打消了,工作推进也顺畅了。2007年,村集体与村民签订协议,历时4年时间到20__年实现全村23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由村里支付村民每年每亩700元的口粮款,国家的粮食直补、农资补贴也归村民个人。为有效增加土地附加值,朱乃成先后联系日本研修生天草农场、山东粒粒丰种业公司、山东现代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到村里租赁、承包土地,投资农业开发项目。

“面对村民的所需所盼,我们选择改革再出发。”朱乃成带领村两委在搞好现代农业的同时,紧紧抓住机遇搞工业。他顺应地区经济发展大趋势,紧扣“建设、商业、服务、文化”四大平台建设的主题,推动村庄传统经济向现代乡村经济转型。20__年带头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成立了淄博高新区朱家庄农村经济股份合作社,建设朱庄村工业园并转型为鲁中国际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该项目以产业集聚、技术研发、孵化成长为发展路径,立足淄博辐射山东,打造国家级产业示范园区,并成立山东亦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为产业园提供更好的服务。目前已经完成一期30000余平方米的建设,吸引了6家企业入驻。同时,先后建设了混凝土搅拌站项目、中认必维汽车轮胎检测线基础设施等项目。“中认必维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的入驻,不仅为朱庄村带来了工业上的发展与进步,更标志着中国轮胎产业拥有了对接全球标准的国际级试验检测基地。项目由村民集资入股建设,建成后租赁给法国必维集团经营,让村民成为村集体的‘股东’和村集体资产的拥有者、经营收益的分享者,此种模式在高新区还属首例。”朱乃成感慨地说。

在朱乃成的带领下,村集体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经济收入从2007年的几十万元到20__年增加至8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6000元增加到20000余元,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持续提升。

美丽乡村的“策划人”

村集体收入增多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就成为朱乃成头等大事。2009年,在他的提议下,旧村改造开始纳入村发展的议事日程。从2010年到20__年不到5年的时间,他动员各方力量,克服重重困难,建设多层建筑150000多m2,率先实现了户均两套楼房的目标,创造了朱庄村发展史上里程牌式的奇迹。

迁入新居后,为彻底改变村民生活的“陋习”,20__年至20__年,每天早上的6点50分,朱庄村的村两委成员和工作人员一起准时聚集在文化广场,召开简短的碰头会,通报一下当天村里的工作事项。与其他的村委会议不同的是,参会人员每人手里都会拿着捡拾垃圾的工具和塑料袋,会后,根据各自的负责区域,捡拾垃圾,保持环境的干净卫生。五年时间里风雨无阻,除了星期天休息一天,周一到周六早上全部召开碰头会,同时,村两委带领工作人员首先行动起来,集中清理了消防通道杂物、地下室杂物、自行车棚杂物,并对小区及旧村裸露土地进行绿化、硬化,对小区楼房立体墙面以及自行车棚进行清洗……在村两委成员的带动下,村民的自觉意识得到了极大提高。

自此,朱庄村开始实行每周五下午固定大扫除日,每周六下午由村两委带队检查居民家庭公共卫生,每月对检查卫生情况进行公示,从未间断,整治环境卫生已成为一种工作常态,“脏、乱、差”的现象一去不复返。“小区绿树红墙,水清鱼游,花草成景,步道蜿蜒,假山别致,处处皆美景……这是我们以前都无法想象的事情。过去条件不好,大家都想往外跑,现在好了,村里的年轻人又聚回来了。”村民朱乃农的话中带着幸福与骄傲。

幸福生活的“传承人”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让朱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展示文化、留住历史,朱庄村建立了村史文化长廊,编辑出版了《朱家庄志》,绘制了《朱家庄历史壁画》,设置了乡村记忆馆,建设了朱庄村党群服务中心,包括党建展览室、村史廊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拍摄了村庄文化记录片,制作了朱家庄旧村沙盘……漫步其中,小到家风家训,大到村庄发展节点,朱庄村的变迁图文并茂,历历在目。

村民的事再小,对朱乃成来说也是大事。面对村民反映的孩子上学难问题,20__年,由村委投资创办了朱家庄幼儿园,并于20__年通过省级示范园验收,成为高新区的一流学前教育基地,为周边的孩子们创建了一个快乐、温馨的乐园,实现了家门口“入好园”的目标。20__年6月,幼儿园特邀中国著名儿童美术教育专家、上海现代儿童美术馆馆长薛文彪教授设计建设了米罗可儿美术馆。扎染室、线描室、木工坊、水墨室、陶艺吧、彩画室、版画室、剪纸室、编织室等不同的场馆,让孩子们体验不同的艺术创作形式。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居住环境改善,村民对精神生活充满渴望。为了满足村民的精神需求,朱庄村除了每年六一儿童节、九九重阳节、元宵节定期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还聘请专业团队每周一、周五定期来指导村里舞蹈队、合唱队等社团开展文化活动,从而提升了广大村民的文化素养,丰富了村民的精神追求。

现如今,走进朱庄村,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村里为我们集中安装了太阳能和中央空调,24小时随时打开水龙头都是热水,此外,还安装了地源热泵,供暖、制冷既环保又节能,每年每平方米只收15元钱,冬暖夏凉,实施智慧社区建设,刷脸进门,方便又安全,现在咱村里人是好日子享不尽呀!”在小区2号楼下乘凉的老人们谈起村里的生活变化都笑的合不拢嘴。

现在,闲暇无事,朱乃成总喜欢去河边、公园走一走,到老人们中间坐一坐、聊一聊。“现在村里不光整体的环境好了,能休闲的地方也多了,四处走一走,感觉很舒服,随着后续更多项目的完成,村里的生活环境会更好,未来在村里生活肯定更幸福。”朱乃成对朱庄村的未来充满信心。

优秀乡村干部真实典型事例事迹篇2

张岩峰,男,1969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20__年换届后担任前大章乡投头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上任以来,张岩峰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农村党员干部的责任和使命。

注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投资10万余元改造扩建党员活动室,提升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水平。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制度,结合党员自评、互评,找差距补短板,用党纪党规严格要求自己和其他党员干部。村内优秀青年纷纷申请入党,20__年新接收预备党员2名,2名同志按期转正。结合学习教育,七一前夕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参观学习,重温党在西柏坡时期的艰辛历程,党员们从中汲取了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

谋划乡村产业持续发展。一方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想方设法拓宽集体增收路径,20__年新增两项集体经济增收项目,分别投资50万元入股石家庄佳益针织,月收入3000元;窑坑承包地65亩,全年收入2。75万元;通过经营性收入及土地发包等方式,全年共计收入11。6万元。另一方面,鼓励支持农户创建个体经济,村域内现有小米加工厂6家、服装加工企业2家,灯笼加工企业6家,大型运输配货车35辆,不仅解决了部分劳动力,还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带领“两委”班子大干特干,主要街道实现全部硬化并对部分小巷进行了浇筑,拆除私搭乱建8处1000余平方,清除村内墙体小广告,对村内街道的垃圾杂物日扫日清,在村内街道墙面设置文化墙。新种植金叶榆310棵。动用大型机械对村内大坑及护村路上的垃圾杂物进行清除,对围挡坑塘的铁丝网进行重新维修,做到了环境整治不留死角。新增改厕35户,全村卫生厕所率达到了83%。

2022年“开门一件事”计划实现村内小巷全部硬化,实施道路亮化提升。

打造和谐善治美丽乡村。推广“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发放明白卡、制作宣传手册、悬挂宣传展板,对村级重大事项、日常事务、社会保障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权力事项进行全面梳理,上墙公示,广泛公开,让群众对村务事项有章可循,让村干部依法依规开展工作。积极推进“三治融合”治理实践。在村内大街墙面上设置了文化墙,以此弘扬好村风、好民风、好家风。组织舞蹈队经常性开展文艺汇演,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两委”干部通过广播或分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强调村民要遵纪守法,提高自身素质,提倡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维持了和谐村风,使全体村民能够安居乐业。

优秀乡村干部真实典型事例事迹篇3

“只要村民找我们了,就说明村民眼里有我们,我们就一定竭尽全力为村民服务好、办好。”这是于里镇马疃村支部书记丁玉强时常对两委干部说的真心话。丁玉强担任支部书记16年来,带领村民把一个村容破旧、上访户多、村民矛盾多的“烂摊子村”,变成了小有名气的“美丽村庄”。

兵支书丁玉强1996年参军,1999年退伍,退伍后不足一个月,就被推选为村两委干部兼报账员,2005年被推选为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当时我回来参选村干部,老百姓也是带着‘试一试’的态度把我选出来的,大家对村子发展没信心,觉得选谁都一样,谁也干不好。”时过境迁,丁玉强仍对16年前的一幕记忆犹新。

上任伊始,丁玉强经过一番调研,列出了长长的“问题清单”:村道坑坑洼洼、村委会软弱涣散、缺产业致富无门……找到了病灶,丁玉强决定从改善村庄环境开始“开处方”。可当时村里一穷二白,村集体经济抓襟见肘。他自己多次到镇党委政府争取项目支持,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丁玉强根据村庄实际,统一规划,先后投资150多万元,带领村民对村庄所有道路、主街全部沥青罩面,巷道铺装巷巷通,打造特色文化墙,安装太阳能路灯47盏,借助西高东低的地势,逐户新建了排水渠,雨水全部排到村东的小池塘里……经过大家的努力,出村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旱厕改成水冲厕所,道路两旁干净整洁……对于这一连串变化,大家看在眼里喜在心头。20__年,马疃村被评为市级“美丽乡村”。

自此,发现村民们看他的眼神变了,党支部的号召力也增强了。丁玉强感慨道:“支部是堡垒,党员带了头,群众就有劲头。”

村民要富、村庄要想美,就得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丁玉强把壮大集体经济的目光落在村庄地处206国道旁的优势上,多次外出招商,招引了日照五莲风电场、五莲县恒绿蔬菜合作社、裕兴养殖有限公司等,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增加了,村民也可以在家门口就业。

“老百姓心里有杆秤,会经常把干部放上去称一称。”当了近20年的村干部,丁玉强不拿不占。村集体收入多少、开支多少、钱往哪儿花,都由村委会召集村民代表讨论决定。

对于下步工作,丁玉强是这样想的:争取年底高标准农田项目开工建设,生产路全部硬化,整治土地排涝沟,解决农田灌溉难题,保障粮食丰产增收。争取供排水一体化工程,让村里群众吃上和城市一样的安全水、放心水。

优秀乡村干部真实典型事例事迹篇4

按照上级组织部门的安排,县委办公室工作员张德福同志于20__年x月x日起进驻__乡__村委会。在县委办的领导下、__乡政府的支持下,张德福同志积极协助村支两委班子,围绕“创先争优、作风建设年、四帮四促”为工作主题,认真理清思路,找准工作切入点,确保驻村工作取得实效:

一、深入了解村情,理清驻村工作思路

该同志能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积极主动地去适应从机关到基层的环境转变,克服在生活、工作中的许多不适应和困难,做到人到心到,在思想感情、行动上与群众打成一片。逐户对群众进行走访,在走访过程中,广泛深入了解当地的村情民意,特别是了解当地的自然情况、生产发展情况、村务情况、基层组织建设情况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等。大力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惠民政策,动员群众自力更生发家致富。

二、围绕中心开展工作,为群众办实事

1、在红土组、黄土组、绵竹组、新华组四个组,村民原先的饮用水习惯是到水源点用桶担水回家饮用。因没有保水蓄水的设施,造成水资源极大的浪费,经常无水可用。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张德福同志到这几个组查看水源点情况,发现修建小水窖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村民饮水困难的办法。挨家挨户走访,统计愿意修建小水窖的农户。到水利局协商,为这四个组争取到39口小水窖建设项目,每口小水窖补助3000元。小水窖修建成后,畜满水,基本可以解决一家人一年的饮水问题。

同时积极组织村组干部寻找新的水源,在离红土组两公里的一个山凹里找到一个新的水源点。动员村民投资投劳,打井修水池,目前水池已建成使用。

2、积极走访市场,摸清农资供应情况,做好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保障工作;联系有关部门技术员奔赴春耕生产一线,采取进村入户进行咨询宣传,通过发放资料、技术指导等方式,提高农民鉴别假农资常识的能力。同时,积极开展抗旱救灾工作。在周家组,村民种植的一百多亩魔芋因干旱难以发芽、出苗。该同志同种植户一道,从麻布河用车运水救急;还深入绵竹组、兰蛇坡等田间地头实地查看了农作物受灾情况,带领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优秀乡村干部真实典型事例事迹篇5

扎根乡村,爱心滋润每一名学生

在高老师的抽屉里,专门放有红糖,姜,创可贴,酒精等。班里有学生肚子疼,她就会递上一杯热气腾腾的姜糖水。有学生不小心受伤了,她会及时处理。

有个名叫李珍的学生发高烧,打不通家长电话,高老师就背着她去医院,路上需要爬一个很大很长的坡,高老师身材娇小,累了就脱下外套,铺在石头上,让李珍坐下休息一下,一路颠簸,终于到达医院。家长赶来,一边握着高老师的手一边说:“谢谢,谢谢老师,李珍这娃能遇上您这么一位好老师,真是有福啊!”

每天天不亮,农村家长就去地里干活,很多学生早上吃不好,中午又吃些方便面,火腿肠。高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定要跟上营养。于是,高老师经常多炒些菜,熬些粥,端到教室给学生提供免费的营养餐。

多次家访,搭建学生成才之路

从第一次家长会之后,高老师就开始家访,六年来,风雨无阻,有时在下班后,有时在周末。她朝气蓬勃,不辞劳苦,家长们都很赞赏她。大家感激她,留她吃饭或是送些土特产。她总是婉言拒绝,还幽默地说:“我要向红军那样,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在一次家访中,天空下着雨,家访长达两个小时。因天色已黑,在泥泞的小路上,高老师不慎从电动车上摔下来,严重受伤,膝盖一直出血,衣服也被石头划破了,她强忍伤痛回到了家。母亲心疼地说:“我的孩子啊,你真傻,难道为了家访你不要命了吗?”第二天高老师一瘸一颠的来到了学校,领导和同事都劝她休息。高老师说:“今天周五,我坚持一天,明天就可以休息了。周五的课很重要,周末的作业还没布置,我不放心。”

至今高老师的双膝上还留有伤疤,下雨阴天时,膝盖仍隐隐作痛。通过家访,她和家长共同制定目标,许多孩子进步较大。

深入研究,打造高效趣味课堂

课堂上她耐心指导,农村孩子普通话不标准,她总是一句句教学生讲好普通话。

她还擅于通过游戏、比赛、表演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高老师不断钻研、总结,创新。她大胆改革,进行了“七彩童年,快乐作文”的探究。带领学生观赏奇石,观察野菊花,放生金鱼,放飞风筝,种蔬菜,包水饺等,不断挖掘写作素材,目前,学生们编写了《可爱的家乡》《我们班的大头兰》《放飞童年》《七彩石》等五十本刊物。

学生在潍坊市教科院组织的“新华画报杯”作文大赛中,成绩突出,获奖人数高达三十人,其中一等奖人数居多。

传递真情,改变特殊群体学生

作为一名班主任,关心特殊学生的成长。她自己省吃俭用,资助了多名贫困生完成学业。

小涛是一个贫困生,父母长年生病,因缺乏营养,面黄肌瘦,高老师经常给予他物质帮助和精神关怀。这个孩子进步很快,他在作文中写道:“老师,那一次我回答对了问题,您表扬了我并摸了摸我的头,那一刻我幸福极了。谢谢您送我的新衣服和课外书,您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如今这个学生已考入北京大学。逢年过节,高老师总能收到他寄来的贺卡。

欣儿因小时候发烧智力受到影响,一开始上课捣乱,不讲卫生,下课就随便拿东西,从不写作业。在高老师的帮助下,她变得有礼貌了,遇到老师会热情问一声,老师好。六一儿童节全班同学都上台表演节目,包括欣儿。台上的她顺利的完成了任务,露出了甜甜的笑容。高老师说:“当我看到她大声喊着,老师,俺会写作业了,我感动得哭了。”

无私奉献,铸造不朽师魂

她是一个称职的老师,却不是一个称职的女儿。工作起来就忽视了父母。父母年势已高,父亲高血压,母亲糖尿病。有一次,父亲车祸住院,粉碎性骨折,由母亲照料。高老师本想请几天假,父亲硬是不同意,说:“我们只是一个家庭,你若不好好上课,耽误的可就是几百个家庭,千万不可误人子弟啊!”面对白发苍苍的老人,她内心满是歉意,觉得亏欠父母的实在是太多了,而且难以弥补。对家庭,她只有愧疚。但是当她想到还有几百个学生在等着她,只有含泪踏上工作之路。

春华秋实,收获成功与喜悦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她用汗水浇出了桃李芬芳,她用热情收获了学生的敬爱,家长的认可,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大家都愿把学生交给高老师。暑假前,高老师教五年级,五年级共有三个班。高老师班里有53人,其中镇领导的孩子有4人,同事的孩子有6人。高老师总是说自己要加倍努力,才能不辜负大家的信任。

有人说,高老师就像高山上的雪莲花,冰清玉洁,坚强不屈。高老师认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因此,高老师不断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多次深入课堂听课指导。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将用全部的爱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播种美,传递美,收获美。我相信这些祖国的花朵们将会越来越美!”这是高老师在博客里的一句话,如今她正在努力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优秀乡村干部真实典型事例事迹篇6

在__县胡张乡,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__,广为人知,她的事迹传遍十里八乡。她勤劳致富,十五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的照料、伺候行动不便的公公婆婆,赢得全乡人民的敬仰,也为全乡的妇女做出了表率。

十五年艰辛生活,她没有倒下

__,37岁,家住胡张乡永兴庄,结婚不到一年,便同大哥分了家。夫妻俩分到3间砖瓦房,家具一件也没有,连吃饭用的碗也是向邻居借的,还外债累累,生活过的很不像样。

__没有抱怨,她知道:自己还年轻,只要下点苦,一切都会有的,日子也会好起来的。她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全家人都健健康康的,多么简单而又现实的要求。

生活总是不容易,不久他们便有了一对儿女,尽管给生活增加了幸福的气氛,但也增加了压力,因为又多了两个人要吃饭。坐月子期间,是急需要人照顾的,但她却把丈夫吱到外地去打工。

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十几亩地全压在她一个人身上,起早贪黑,还要照顾老人、小孩。每天安排好老人,就用平车拉着两个尚未懂事的儿女到地里去,把他们放在地头玩,她则面朝黄土,背朝天干个没完。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2019年过去了,她的儿女都已上了学,并且学习成绩都不错,夫妻俩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不但新房盖了,家具买全了,连日子也越过越火了。谁见了都无不赞叹地说:“真能行!”

对待公婆,她比对待自己的亲爹亲娘还亲

她的公公金元来,已70多岁且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老伴也常年患病。照顾公婆的重担就压在了__一个人身上。每顿饭,__都是不厌其烦的给公公报菜单:今天我做了你爱吃的鸡蛋炒西红柿,在你正前方,还有炒土豆丝在你左手边。并把馒头放在老人手上,为了老人的走动方便,对于家中的家具摆放从不轻易摆动,如有改变,就是挪个椅子,也要给老人嘱咐再嘱咐。

有一次,儿子为了做作业方便,把一个凳子放在院子里,做完作业就出去玩了,忘把凳子放回原地了。公公经过院子时,差点摔到,恰好被__看见扶住了才没摔倒。过后,__狠狠地教训了儿子,并告诉儿子:“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

每天早上,再忙也不忘给老人端上碗鸡蛋汤。公公总是心疼地说:“分财产,没给你分下啥,家里也不富裕,孩子还要上学,吃饱饭就行了,鸡蛋汤就免了。”但__从没有间断过。每天给公公打洗脸水、递毛巾、洗衣服都是她的家常便饭。

婆婆常年患风湿关节炎,时不时就要住院,婆婆总是不忍心地说:“家里没钱,拿些药,就不住院了。”__坚决不同意,执意要婆婆住院。婆婆住院期间,每天伺候完公公,步行到医院陪婆婆,给老人送饭按摩身体、擦脸、洗衣、端便盆,从不嫌脏嫌累,还时不时给老人买舍不得给儿女买的水果、营养品。每次出院时,总不忘给老人买件新衣服,说是有新气。住在同一病房的舍友,总是羡慕不已,常有舍友对老人说:“你有个好儿女啊!”他们哪知道她比女儿还要亲。

对待邻居,她更是热心周到,随叫随到

她不仅是家中的顶梁柱,更是邻居的好帮手,邻居眼中的女强人。左邻左舍,有什么事都愿意请她帮忙。在永兴庄,大多数男丁都常年在外打工,留下的都是女主人。春秋季浇地,由于井水供应不足,只好排到晚上浇地,邻居都会请她去做伴,尽管白天干活已经很累了,但她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邻居,并准时到地里等着,忙前忙后。有时,一晚上不能睡觉,白天还照样去地里干活。

邻居有一位60多岁的老人,自己一个人在家,儿女们常年在外,只是在逢年过节时才回家转转,__隔三差五到家里坐坐,陪老人聊聊天,说说话,看看有什么要帮忙的?自家地里种的西瓜、甜瓜熟了,甚至自己蒸的野菜都要给老人送些。

__是平凡的,她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没有一鸣惊人的能力。她只是用自己认为“应该做的`”思想,指导着自己的行动。但她的影响是不同凡响的,她不仅树立了尊老爱幼的榜样,而且成为新时代妇女勤劳致富的楷模。

__连年被村里评为“好媳妇”光荣称号,今年被乡里评为“感动__县胡张乡十大人物”之一。我相信:在__县这片热土上像__一样生活在农村,劳动在田间地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作着平凡工作的人,以前很多,现在很多,将来会更多。

“我是普通的农民,没什么文化,靠的是没日没夜的辛勤劳动过日子。我的愿望就是希望全家人都能平平安安、和和睦睦的,公公婆婆就是我的亲爹亲娘,我只是做了一个女儿应该做的。”

优秀乡村干部真实典型事例事迹篇7

我叫__,__区__镇工农村村民,今年3__岁,高中文化,中共党员。十多年来,我以坚强的毅力从事食用菌的种植、开发与研究工作,凭着一股永不低头的韧劲走市场,闯市场,致富不忘乡亲,带领乡邻一起走出了条艰苦的致富之路。下面,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致富不忘乡邻,携手共奔小康》。苦苦寻求艰难的创业之路

1990年高考,我落榜了,和许多落榜生一样,苦闷彷徨,感到人生无路可行。正当我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之时,父亲劝我:“咱上不了学,难道在家就吃不上饭了?你要是不想种地,干脆跟咱村的阿宝一起外打工算了。”看着身边的年轻人一批批地外出打工,看着种田微薄的收入,我寻思着:难道非得要外出打工不可吗?在家就真的没有出路了?那段时间里,我苦闷极了,常常彻夜难眠,寻思着怎样能摆脱贫困。我坚信,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动脑筋,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致富道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位从事食用菌种植的六安朋友。听他介绍种植食用菌发展前景很好,市场销路也不错,我于是抱着试试看态度,从他那儿买了菌种,在自家园地里尝试着种了一分来地的食用菌。于是,我有事没事就往他家跑,一边帮帮他的忙,一边学习种植技术。一来二往,慢慢便熟了,于是我就从他要了一些食用菌方面的书籍,摸索干起来。成功的道路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由于食用菌的种植技术复杂,学的还是不得要领,第一年,我种植的平菇失败,血本无归,一下就亏本2000多元。面对失败的结局,别人异样的目光,我一筹莫展,丧气急了,就在我准备打退堂鼓的时候。村支书一班人来到我家,安慰我,鼓励我,让我静心寻找失败的原因,鼓足勇气,来年再干,临走时他们还把2000元现金交到我的手里,嘱咐我一定要好好干,一定干出个样来。同时,一再嘱咐我的父母不要泄我的气,要千方百计支持我。

得到村委会的鼓励和帮助,得到父母的支持,我的信心更足了。通过认真查找,我总结出失败的原因还是技术问题。第二年我没有贸然行事,而是认真钻研食用菌种植技术。我一面自费购买了食用菌种植技术书籍和专业杂志20余种,一面又多方拜名师实地学习食用菌种植。我先后到上海、江苏、浙江及我省的合肥、六安、阜阳、凤阳、寿县等地,虚心向农技师请教,请他们帮助指导,仅安徽农业大学、凤阳农技师范学院两所院校我就跑了20余趟。一次在从寿县学习培育食用菌试管菌种技术回家的路上,遇上了大雨,为了保护好刚培育出的菌种,我把雨衣脱下来包住了试管,推着自行车在风雨里走了两个多小时,回到家我一下子就病倒了,发烧好几天,可是为了让新培植的菌种及时安种,我硬是支撑着将500多袋菌种一一安置下地。由于我执着和痴迷,凭着我对食用菌种植技术的刻苦钻研。1998年秋,我种植的500袋平菇终于获得了成功,产量达到15000多斤,纯收入5000余元。成功的喜悦极大的鼓舞着我,到1999年,我从创业之初的一间小屋数百袋菌种,发展到10个大棚15个品种,年收入一下子就达到了6万元。

然而,市场是无情的,也是变化难测的,2000年市场上平菇供大于求,价格大幅下跌,我本以为能大赚一笔的平菇,却意外亏了本。面对失败的惨痛结局,我独自蹲守在塑料大棚里,苦苦地思索:种什么菇才能赚钱,才有出路呢?随后,在一次去浙江学习时,我意外发现金针菇销售价格不错,市场前景也很好。为了取得真经,我就独自一人在浙江金华的一家金针菇种植户无偿打工。三个月过去了,我不仅学会了栽培技术,而且还聘请到了一位师傅上门前来指导。在老师悉心指导和我细心管理下,我种植1000余袋金针菇再一次获得成功。金针菇上市畅销,效益可观,我当年的纯收入就达到9万多元。我家里不仅装上了电话,购买了高档电器、摩托车,而且还翻盖上了新楼房,摆脱了贫困,我走上了富裕的小康之路。

传代帮扶热情服务乡邻群众

2000年7月1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也是我事业上的一个转折。在村党总支的培养下,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的帮助下,我认识到,光自己致富不算富,必须带动和帮助一批贫困人员脱贫致富,走共同发展。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发挥出自己的特长,让身边的农民兄弟共同走上致富道路。

我的致富之路引来许多乡邻前来上门求教,有本村的村民,也有外地的农民,还有一部分下岗的城市职工,对他们的来访求教,我都无偿地耐心地把种植技术传授给他们,甚至主动上门指导他们如何育种栽培。我村北五队村民蔡传厚,生活一直比较困难,也没有一技之长,我主动找到他,向他介绍自己从事食用菌的经历和经验,我告诉他,食用菌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只要技术学好、学精,产出是投入的2-3倍,经济效益高于其他行业。我无偿援助他优质的菌种,教给他技术。现在蔡传厚已发展成为4个种植大棚,年收入两万余元的种植能手,年收入达两万多元,家里不仅还了债,还盖了新房。附近的种植户人人都知道我家的电话号码,很多人经常打电话问信息,问技术,我都耐心的解答。我们村的种植户石秀清,年初种金针菇3万袋,由于开袋过迟出现问题,我接到电话后,马上赶到他家帮助指导,结果金针菇很快长出来,及时地赶在春节上市,卖上了很不错的价格。他的爱人逢人就夸我的好。

革新技术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掌握了金针菇种植技术,只是我走出的第一步。从几年的实践中我看到,食用菌种植要发展,就必须让产品走上更大的市场。为拓宽食用菌种植领域,提高产品质量。我购买了许多食用菌技术书刊,每天学习到深夜,并到外地考察,掌握了制作菌种的技术,建立了自己的菌种培养室。我先后引进了杏苞菇、白灵菇、木耳、银耳等新品种,不仅分别制出了菌种,还一个一个地进行试种研究,取得了第一手技术资料,为今后更好地发展储备了技术,为调整好食用菌的产品结构打下了基础。原来生产平菇只能在春秋季节,我就动脑子想,如果能象反季节蔬菜那样种植,在市场上一定畅销。于是我就着手实验生产高温平菇,终于获得了成功。近两年在春季金针菇全部收完以后,我就接着种高温平菇和木耳,从午收开始到夏季,平菇在市场上价格很好,提高了效益,也丰富了市场供应。今年7月,我在专业杂志上获得了液体菌种培养器的技术设备信息,就带着5万多元现金赶到辽宁参加培训,购买了设备。回家以后很快投入使用。原来培养固体菌种需要30天至40天,现在采取液体培养菌种仅用3天时间,大大缩短了菌种培养周期,同时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

“双培双带”活动在我村开展以来,更激发了我的干劲。我在带领更多的农民朋友共同发展的同时,主动向更广阔的市场冲击。2004年8月,在区、镇、村各级领导的帮助和指导下,经有关部门批准,我投资30万元创办了蔡氏食用菌技术开发服务中心,新建了一个160平方米的菇房和100平方米的培养室,修整了一条100米的生产路,研究开发高档食用菌特色品种,为农民朋友提供优质菌种,无偿传授食用菌技术,并负责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按照章程和种植户签订的种植合同,我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并充分调动起了村民发展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的积极性。目前,中心已开发出“鸡腿菇”、“香乳菇”、“黑木耳”、“双孢菇”、“鲍菇”等八个食用菌新品种,带动了数十余个种植户增收致富,产品销售到上海、江苏及我省蚌埠、合肥、六安、阜阳等地。在区科技部门的帮助下,现在,我正积极申报市级科普示范基地和区级农业科技项目。近日,在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和村主任的指导下,我正在着手制作工农村食用菌种植专业网站,发布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的信息,提高服务中心的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

我不会忘记,我的成功是党组织的帮助和农民朋友的支持的结果。在平日的生活中,我团结邻里,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乐于助人,扶弱济困。每逢过年过节,我都到困难户、五保户家里帮扶解困。03年大汛,我来到大堤上驻守大堤的抗洪勇士送到价值两千多元的西瓜、矿泉水,为他们敬献一片自己的心意,我感到无比自豪;今天能坐在这里向汇报我取得的一点成绩,我感到无比光荣。今后,我将组织和社会各届人士对我的关心和厚爱,化为一种前进的动力,我将更好地回报给我的农民朋友和父老乡亲。

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