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读《沉浸于求索之中》有感

2024-07-16 来源:赴品旅游

读《沉浸于求索之中》有感

近期读完了陶西平的《沉浸于求索之中》一书,其中的一段话“世界上没有理想的教育,但是有教育的理想。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是人民全满意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工作是完美无缺的”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怎样把教育尽量做成理想的教育?尽量让人民满意?

而目前我们的教育问题层出不穷,比如教育不公,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学生的课余负担过重,学生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很多学生完成作业的时候已经不知道自己是为何要完成这个作业;德育教育薄弱,孩子没有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知道学习的正确目的和意义;应试教育,学生是为了高考而学习,高分低能,进入大学后,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都成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教育内外都在呼吁,都在反思。但为什么这些年来一直改变不大,治标不治本。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大多数人的教育观念的问题。之前的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还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其中的一些弊病,越来越显露出来。这是我们应该换-种眼光看教育的时候了。

换一种眼光看教育,就是要用以人为本的眼光来看教育,来实施教育。

一、以人为本,看待教育。

传统的智力理论形成了传统的教育观,从而支撑了教育的应试化现象。或许可以说,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应试教育是实施教育的最好手段。但这已经不符合在多元智能理论下人们对人才的定义,对教育的期望了。

作为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多元智能理论深刻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就是要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中国梦,那必然离不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国民。所以,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当然也就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那么,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就要紧紧把握以人文本的教育观,从而抓住教育工作的重点。

1、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创造合适学生发展教育,不是选择合适教育的学生。我们要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学生观,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缺点。

2、每一个人才都是扎实的素质基础和良好的个性特长的统- -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在打牢素质基础的同时也使个性特长得到良好的发展。这样的人才,才是完整的人才,才是社会全面发展需要的人才。

3、以人为本的教育,其价值的最重要体现就是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增强价值观教育的自觉性。

二、以人为本,实施教育。

我国的教育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段时间“精讲多练”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主攻目标,教育的目的成了一味地灌输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这就形成了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教师是主体,学生跟着走;课本是中心,师生围着转。这种现象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中至今还普遍存在。这显然不符合现在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了。在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育在实施中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变:

1、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不能用统一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用唯一的方法来教育学生;用一致的标准来评价学生。我们要坚持把每一个学生看成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要在微观领域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2、我们的教育应该从教育活动的实际出发,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教育活动中要坚持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结合。

3、形成合理有效的引导和激励机制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学校在教育活动中要建立起一套以鼓励为主的激励机制,以增强学生发展优势和提升弱势的信心。

4、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学生的师源性情感伤害。

5、学校的评价体系引导着学校教育的方向。首先,必须高度重视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其次,评价方式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必须高度重视评价方式的人性化;最后,要将绩效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统一起来, 以通过评价激励进取。

6、坚持生活即教育的观念,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学到知识。学校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尽量创造符合生活实际的场景,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同时教师的行为是学生行为评判的依据,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坚信“身教重于言教”的理念,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目前教育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教育改革的阻力不言而喻。作为当下的教育工作者,面对问题我们不能逃避,逃避就成了时代的罪人。我们只有勇敢地挑起这个担子,带领着身边的同事共同去改变。换-种眼光看教育,换一种方式干教育,我们的教育大有希望。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