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一生只为一事来》电影观后感5篇

2024-07-18 来源:赴品旅游

2020《一生只为一事来》电影观后感5篇

  《一生只为一事来》讲述的是地产开发商董大山正在想方设法拆除阻碍自己项目的陈旧小学,但是电视台播放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奖中的一个名字,让董大山的记忆一下子回到了36年前……希望以下影评对您有所帮助!

  《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

  国产片的旁白叙事又来了。仿佛不旁白矫情就不是国产片。

  平淡到就像一潭死水,一件件鸡毛蒜皮的碎事,没有任何的戏剧波动,没有任何一个人物的成长改变,典型的国产片流水账模式。

  支老师从城市来到山村支教的动机何在?没有一个合理合情的说明,显得这个人物很虚。看人家《放牛班的春天》,《教师日记》甚至《哪啊哪啊神去村》都不是平白无故就来奉献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爱的。而且这个人物由始至终是没有“成长”的,她没有因为什么困难而产生离开的念头,而且对父母绝情(丢下父母远走他乡是为不孝,与华夏的传统文化美德是背道而驰的,“大公无私”到牺牲自己的爱情、亲情、青春和未来,这样的人一点也不可爱,也不值得提倡!)。

  这种拍了无数次的支教电影,但从没看过一部真正动人的。有一部《遥望南方的童年》,人家讲的不是支教,却将乡村教育讲得比谁都深刻有爱。

  《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二

  开始没报很大期望,但一行数人居然都看的流泪了,这是一部需要安静观看的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绚目惊艳的特效,它其实就像支老师的一生:平凡,素朴,但每一秒都饱含着创作团队的赤诚之心。

  电影里,董大山是整部电影的主线,用他时间跨度巨大的视角来呈现支老师三个人生阶段的片断,其实这也是所有人的视角,因为任何人都无法完整的看见支老师为孩子们奉献的每个日夜,正如电影里所说的:“我不知道那场大雨有没有淋到支老师,但我可以想象的到,在那段孤独的上山路上,在我们没有看到的许许多多地方,在漫长的年年岁岁、春夏秋冬里……她就是这样艰难无畏的独自跋涉,独自前行……”,没有人知道她究竟孤独的经历了多少,电影短短的108分钟同样无法完整展现,时间的局限性是电影的遗憾,同时这又是许许多多“支老师们”的伟大。一部感人至深的好片要静心品读。

  《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三

  我是乡下长大的,我的父母都是乡村教师,来看这个片子后感觉心里挺不舒服的。中国有很多很多村校好老师,却因为缺好的编剧和导演没办法把故事说出来。

  1.细节处理不够真实。一处是河边狗一下在对面,一下在这一面。还有一处是小马过河,我是村里长大的,我们村里孩子没有过不了河的。更何况有大石头。支老师落水,水很浅,只要站起来就可以了。学生都在救老师,老师却躺着不动。八十年代的城里人再脆弱也不至于掉浅水里站不起来。狗是游泳好手,不会淹死。村里孩子不会说自己村的医生是赤脚医生。这个概念我们乡下孩子不懂,我们和尊重老师一样尊重医生。

  种的树,太密了,长不大的。

  罗如意妈妈一个农村大妈,纹眉很精致。

  2.刻意煽情。很多地方没有尊重观众的感情脉络,逐步铺垫。支老师离开,就靠女同学的一次咆哮流泪,就让大山觉悟了。浪费了一个非常好的煽情点。

  说下我童年的几个片段吧。

  我表哥是在山顶教书的老师,只有三个年级,大概二十个不到的学生,春天笋会从教室里长出来,冬天孩子手上都是冻疮。学校没有自来水,水要靠老师自己挑。学生觉得我哥工作辛苦还要挑水太累,三年级的学生就每天早上起来主动帮哥哥挑水,这个传统一直延续。

  山上没有完整的操场,城里人捐的足球不能踢,一踢就没了,哥哥就带着孩子们缝沙包,上课的时候就丢沙包,丢没了也不可惜。

  四年级,孩子们就要去山下读书,我爸妈的学校里。山高路远,得住校。因为还小,会尿床,我妈妈每天下课时候就跑宿舍去摸床铺,把尿湿的被子悄悄拿出来晒。

  村里人感谢老师,每次到了季节都会送一些自己家种的菜阿水果阿来,每次都和我爸妈说,孩子不听话,就打,我不心疼,只要肯读书,怎么打都没关系!

  所以,我们小时候读书不认真,是要被打手心的,并没有觉得老师是什么体罚。

  《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四

  《一生只为一事来》这部电影的英文译名是:She Lights up the Mountain。“她点亮了这座大山”,这句翻译文艺而又准确地描述了支月英老师的奉献。 十九岁的年轻老师支月英来到泥洋小学支教。可村里顽劣的孩子大山得知这个消息后却表示,即使来了新的老师,也会像之前的陈老师一样受不了山里的条件,哭着下山的。

  可是最终支老师就像泥洋的青竹一样,在大山里扎了根。 董支书带着支老师参观教室的时候,大山轻蔑地说“怎么样?是不是和你想的不一样?”然后又向往地说“城里的学校有单双杠,学校里还有树呢!”董支书便自豪地说“我们这也有树,我们这也有花,满山的野花,好看着呢!”

  董支书对于泥洋小学的坚定的热爱和自信,看了令人心生感动,无比动容。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教育、对学校充满自信,相信教育和知识的力量是伟大的。 支老师在回宿舍的路上,停下来抬头看了一眼夜空。镜头在天空停住了两秒钟。可这短短的两秒钟,却能给我的内心带来震撼。从来没有看过如此干净纯粹的星空,黑夜黑得纯粹,夜星亮得放肆。

  支老师也笑着说“这儿的星星可真漂亮。”在这样美的环境中,连虫儿都不敢大声叫。不由得让人联想,大山里的山是绿的,水是甜的,小孩子是美的。简朴的环境造就质朴的人,但正是因为小孩子的内心质朴纯粹才更需要知识的存在。大山里的交通与信息沟通都不如山外发达,许多人甚至几十年都没走出过大山,他们的眼中只有连绵不绝的山和需要解决的温饱,认为山里的男孩子能挣钱就行了,女孩子会干活能嫁个好人家就行了,读书的事情不重要。 在那个年代,支月英的存在就像是一个在前方封闭的山洞中奋力开挖的人。在她之前或许有很多人举起锄头砸向闭合的前方,但是他们都没有坚持下来。 有一名叫如意的学生读书很认真,她很热爱读书。在有一天如意缺课没来学校时,支老师在大山的带领下去到了如意家。去如意家的路十分难行,从傍晚走到天黑还没走到。大山说,山上的人都慢慢下迁了,但是如意的母亲生病了,没有搬迁。可是如意每天还是第一个到达班级的同学。因为如意热爱读书,就像董支书所说“若是心里存了条下山的道,那就什么都挡不住她下山的路。” 大山一直不信任支老师,认为她教不了多久,不仅处处与她作对,还在她的饭菜里放巴豆,把她最喜欢的红色笔记本扔进厕所,在她的窗外放稻草人吓唬她。直到支老师在如意与大山的陪同下,翻山越岭地走了17家,一家一家地劝说那些家长,让他们把孩子送去学校上学,大山才对支老师的印象有所改观。在回来的路上,如意的脊梁挺得比以前更直了,连辫子也甩成了一首歌。大山心中对于这位新老师的偏见少了,多了一份敬意。 支老师离开时,她站在随风飘荡的狗尾巴草中,回头留恋地看着,这时,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在喊“支老师”。原来是那个牵着牛的小孩子,他来告诉支老师,他的爸爸同意支老师的话,打算让他过年之后就去学校读书,他给支老师保证,他会认真读书。

  小小的孩子,用劲全力地喊出来这些话,大山里的风儿和野草野花也会感动落泪。支老师之前翻山越岭地走访,秉着“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去确保尽可能多的孩子能够得到教育,虽然当时只有两家含糊其辞地说会让孩子去读书,但在之后肯定会有更多的家长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这就是支教的任务之一。大山深处的许多孩子,因为家里贫穷无法读书,但也有一些家长会让自己的孩子去读书。或许只是让孩子去学校认识几个字,这就需要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负起责任,劝说家长让孩子接受教育。支老师的劝说改变了大山里的一些家长对于读书的偏见。 后来,那个喊着“大山报仇,十年不晚”的孩子考了全乡第五,走过小河大喊“快乐”的如意考了全乡第三,但是如意因为母亲生病的缘故没能去读初中。支老师陪着如意在山坳里坐了一宿。那晚的月亮特别亮,亮得没人舍得哭。 大山大学毕业后回去看望支老师,这个时候的支老师已经变成与泥洋人民无二的一位教师了。她已经变成泥洋的毛竹,深深地扎根在了泥洋。那片留给毕业生的山坡已经栽满了树,那个最顽劣的孩子董大山已经走出了大山,那个曾经的“大姐姐”已经变成了泥洋小学的老教师。

  她点亮了这座大山。支老师不仅改变了江西边远山区里的人们对于教育的态度,她也用一颗热忱的心和坚定的信念,软化了一个顽劣孩子的心,使他能够走出大山,成为一个成功人士。 支老师说“我们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看到了希望。”她说,“再黑的夜,只要我们抬头就有月亮。”

  一生只为一事来,教师只为教育来。

  《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五

  电影讲述了支老师几十年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她关爱学生,视他们为自己的孩子,帮助贫困孩子,让他们都能得到教育。支老师走的最多的是崎岖山路,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能够教好大山深处的孩子们。今天正值第35个教师节,祝支老师节日快乐,全国各地的教师们节日快乐!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