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影成三人的上一句:举杯邀明月。诗词名称:《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本名:李白。别称:李十二、李翰林、李供奉、李拾遗、诗仙。字号: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时间:长安元年(701年)。去世时间:宝应元年(762年)。去世地:江南西道宣州(今安徽宣州)。墓葬地:当涂青山西麓。主要作品:《望天门山》《秋登宣城谢眺北楼》《赠汪伦》《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等。主要成就: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高峰、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信仰:道教。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对影成三人”的详细介绍:
一、《月下独酌四首·其一》的全文 点此查看《月下独酌四首·其一》的详细内容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二、赏析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以不独反衬内心的独的复杂的情感历程寓“独”于不独中。 一、二句点出“独”,自斟自饮,没有相亲相近之人。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三、四句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 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 “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诗人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点尽了诗人孤独、冷清的感受。诗人提出真诚的愿望,相约在遥远的天上再见,希望求得未来的“不独”。 诗中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擅自派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三、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当时李白身居长安,正是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所以写下本诗,告诉自己及时行乐。
四、李白其他诗词
《望天门山》、《蜀道难》、《静夜思》、《渡荆门送别》、《早发白帝城》。五、注解
间:一作“下”,一作“前”。
独酌:一个人饮酒。酌,饮酒。
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既:已经。
不解:不懂,不理解。
徒:徒然,白白的。空。
将:和,共。
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同交欢:一起欢乐。一作“相交欢”。
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约会。遥远。银河。这里指遥天仙境。“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六、译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暂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酒醉以后各奔东西。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相同朝代的诗歌
《三姑石》、《暖翠》、《赠别徐侃》、《幽恨诗》、《题贾岛墓》、《天台禅院联句》、《长恨歌》、《忆江南》、《钱塘湖春行》、《暮江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