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教师的学习方式及其实现途径
摘要:教师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的有效学习方 式分别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读书、听报告、参加学术会议等)、实践参与性学习(日常课 堂教学实践、观课评课、上公开课、专题研讨等)和研究性学习(做课题,写论文等)。
关键词: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实践参与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一、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机械的接受性学习,如死记硬背;另一类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我们提倡的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它强调在理解基础上的有选择地接受, 强调思维的参与。教师的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的实现可以有如下几条途径:
1.读书
读书可以用最小的成本换来最大的学习收获。读书是同古今中外各种思想家、学者、专家交流的一种捷径,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作者长时间的思考与经验纳入自己的经验系统之中。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应该有求知的欲望与天性,把读书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
教师读书应该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所谓的“博”,主要指教师要通过读书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涉猎而不局限于某个领域或者学科。博览群书可以帮助教师建立宽广的知识面,吸收诸多古今中外人类文化成果,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以及科技、人文素养,促使教师把教育工作置于更加广阔的背景下来思考,提升教育的境界。所谓的“专”,主要指教师要在自己的业务领域进行比较精深的阅读,深入学习教育专业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为形成教学与研究专长打下知识基础。现有一些专门针对教师且基于教学实践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书籍、杂志,以及关于各学科教学的专门期刊都是教师专业阅读的可选材料。另外 ,教师还可以选取自己比较欣赏的教学专家或者特级教师的著述甚至教案进行系统的阅读,这样可以追踪名师大家的成长轨迹,为自己找到学习的榜样和教学的范例。笔者认为,教 师读书最好是结合自己的兴趣与工作需要来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带着问题来读书,并且读书不能照搬作者的思想、观点,而要将书中的内容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自己观点的生成,将书本知识更好地“ 为我所用”。
2.听报告
教师每年都要听培训机构或者学校组织的一些专题报告,报告者一般都是在某方面有经验或理论造诣颇深的大学或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教师在听报告之前最好不要有先入为主的想法——即认为报告者肯定都是谈一些空的理念,与自己
的教学无关,所以听报告时人在心不在。当前,各种培训都强调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操作能力,但这不等于教师不需要理念的更新和理论的指导。不懂理论的教师或者不能吸收理论中的观点 “为我所用”的教师,必定不能从经验型的教书匠转变为有独立思想与系统知识的专家型教 师。
因为大学专家一般都不如一线教师更了解教学实践,所以专家报告的内容肯定与教师的 实践有一定距离。但是他们在理论上有长处,在某些问题上钻得深、站得高、看得远。教师不能总以急功近利的心态期望从专家的报告中获得一些小的教学技巧或具体的教学“处方”,教师听报告的重点应是从专家的介绍中获取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理论与实践之间必定存在一定的距离,这是由理论的概括性与抽象性决定的,但正是由于这种距离的存在给教师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创造了空间。因此,教师听报告不能仅仅是听,还要开动脑筋去想,对于精彩深刻确有科学道理的观点或自己还不知道的知识要吸收,吸收以后可以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3.参加学术会议
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进修与学习的机会,其主要价值在于获取学术前沿信息 ,开阔研究视野,增长专业见识,结交专业伙伴 。参加学术会议,教师要敢于与专家交流,向专家学习。同时,教师参加学术会议 也是认识同行的机会,可以把专业交流从校内拓展到校外,在更大的范围或更高的层次上寻找 学习的榜样与伙伴。作为一个专业人员,教师参加本学科的相关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上发表见解,这 应是其专业活动的一部分。当前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的意识还不够强,不同学校为教师提供的学术进修条件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一方面,教师要尽可能地了解本专业领域 的学术活动信息,主动争取加入对自己有帮助的专业组织;另一方面,学校也要鼓励教师参加学术 活动,并为教师参加学术活动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
二、实践参与性学习
实践参与性学习基于“做中学”的传统,是教师在工作场景和岗位实践中的学习。实践参与性学习重在获得体验以丰富经验,学会解 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教师进行实践参与性学习有如下途径:
1.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
教师所上的每一节课、每一次处理课堂事件的经历都可以帮助教师积累经验,增长知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是教师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是教师发展的主阵地 。教师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分析教材、观察学生、了解教学环境、审视自己 ,从中可以获得教学经验、教学技能和教学智慧。正是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历练中,教师成就了自己的教学专长。这种教师的成长途径被上海市某重点中 学概括为“磨课磨人”。
教师如何才能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获得最大的磨练呢?
第一,教师要加强反思。反思的关键是要找准教学问题的症结,即为教学的成 功找依据,为教学的失败查原因。因此,只有把反思上升为一种刨根问底式的探究,反思才 是有价值的。第 二,要重视教学相长。北京师大王长纯教授在《教学相长——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话语 》一文中指出:教师要在教学和学习的交互作用中将教和学的问题作为发展的资源。在实践中不 断地研究理解不断变化的学生,理解和研究教材,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各种障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也是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的。
2.观课评课
教师学习的内容与教师的工作内容越逼近,其工作的实效性越强。教师的工作是教学。因此,观摩别人的教学、参与对同行教学的评价会直接影响自己的教学。同行之间的观课评课 可以促成相互示范、取长补短,还可以促进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使教师得到同伴的有针对 性的指点与启发,从群体智慧中获益。教师每次的观课评课都是在给自己“照镜子,在不 断促使自己找差距、寻榜样。
教师要从观课评课中真正得益,应该掌握观课评课的方法和技巧,然后从观课评课中获 得最大的收益。比如,可多从其他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背后去探寻上课教师教学的价值取向,从教学过程的设计来分析上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有效性上来考查课堂教学质量。为此,观课评课时要全方位地观察课 堂教学的全过程,从专业的视角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关键事件与细节,课后与上课教师一起分 析得失成败,交流教学心得。
3.上公开课
上公开课是教师展示与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公开课的教学往往要求教师花费大量时间来准 备,甚至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来攻坚。这种准备的过程甚至比上课的过程更能让教师受益。当然,上课之后也能得到诸多听课专家的指导和点评,得到“高人指点”有时候也会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受。
其实,公开课就是对自己平时教学水平的一个真实展示,所以不能把它上成“作秀课” 或者“包装课”。因此,教师要保持对公开课的正确心态,自然轻松地应对,出现了亮点就继续发扬,暴露了问题就思索改进,只要自己认真积极地准备了、尽力了就行。
4.专题研讨
当前,各学校都在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校本研修不仅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而且提倡同伴互助和合作学习。在这些小组活动中开展专题研讨是教师获取知识与经验的重要 渠道。
教师学习小组就某个专题进行讨论时,教师可以在交流中相互取长补短,产
生思维的碰撞和观点的交锋,在互动和协商中建构新的专业知识。此外,专题研讨中,教师还可以公 开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促使自己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教师在专题研讨 中互相加深了解,还有助于培养教师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增强教师的组织归属感,为教师的发展建构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基于合作研究的专题研讨对打造一支学习型的教师团队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培养一种教学研究的文化能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专题研讨的关键在于精心的准备与组织,比如选准研讨的专题,做好分工与发言准备,提高教师的参与度与讨论的针对性,等等。
三、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教师要特别关注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重在创新,重在获取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师只有将自己的学习与工作提升到研究的层面,才有可能使其向研究型教师或专家型教师发展,教师才能创生“ 自己”的知识和拥有学术话语权。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两条:
1.做课题
教师选择的研究课题可以是学校申请的正式研究课题或其子课题,也可以是自己从教学 实践中提出的“课题”。教师选择自己愿意做、且能够做的课题,这是教师做课题取得实效的 前提。教师做课题,不仅可以促使自己主动学习科研的理论与方法,还可以培养自己发现、 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改进教学实践,提升专业素养,发现教育规律。教师常常搞 研究,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思考问题的高度与深度,进而正确把握学科与教学发 展 的方向与重点,还有利于养成批判、质疑的精神。
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的价值取向、选题领域、研究方法、实施方式、成果形式等与大学专家应该有所区别。中小学教师应该重点做应用研究,以便将科研的过程转化为教育教 学 的实践过程。要特别重视将教育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只有这样,教 师的研究才能有自己的特色,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的研究成果。目前,教师做课题多用 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和叙事研究等质的研究方法,从本质上说这些方法并不比实验法、测量 法等量的研究方法容易。质的研究,对研究者的素养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真正理解这 些方法,否则,做课题仍旧会停留在一种低水平的经验总结的层面。
2.写论文
教师撰写论文的过程是将自己的经验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的过程,有利于提升教师 的理论素养,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
教师写论文一定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是教 师发表论文的目的主要不是构建教育理论,而是提出自己对解决某个或某类教学问题的思路、策略、方法以及操作措施。教师写论文也主要不是为了迎合某个专家或某种实验的理论 构想,用
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来证明某个观点,而是要提出自己的基于自己的体验、实践与反 思的真知灼见。教师写好的论文一定要尝试投到公开的刊物去发表。论文的公开发表既是对 自己的一个很大的激励,也是一种将个人的观点向广大同行展示与交流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长纯.教学相长——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话语[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6(8)
[2]顾志跃.迎接师训模式的革命——浦东新区校本研修的思路与模式[J].浦 东教育,2006(10)
责任编辑:杨唯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