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塔 第2期 Vo1.28 No.2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ABA TEACHERS CoLLEGE 2011年6月 Jun.2011 汶川羌族民俗文化的特色与价值 李广裁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记忆的栽体,是一个民族在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人文环境等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 不断积累、传递、演进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民俗包罗万象,从建筑、服饰、饮食、民间信仰、歌舞等方面挖掘、探讨,研 究汶川羌族文化的民俗文化特色.对保护和利用羌族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汶川羌族;民俗文化;特色;价值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42(2011)02—0005—05 汶川羌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相沿久积而成 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它既是汶川羌族文化的重要 针线活及休闲场地。接近汉族的民居,如羌峰寨等地, 房屋的下层多用石头或木头修筑,上层用木材,受汉族 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乃至中华民族文化 的重要组 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展现汶川羌 民居影响较大。 1、选址讲究,注重避灾 族民俗文化特色,如何深入挖掘其当代价值,值得深人 研究。 一羌族在村寨选址时.十分注意仔细探究村寨与周 围环境的关系,从耕地、牧场、狩猎、用水、砍柴、对外联 、汶川羌族民俗文化特色 络等方面,考虑村寨生存和发展的可能,以保证在地 震、战争等因素造成与外界隔绝的紧急情况下,能依靠 村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来维持村民的 基本生活。民居选址时,一般都选择相对开阔的地方, 众所周知.一个民族的民俗包罗万象,诸如衣食住 行、婚礼丧葬、节庆娱乐、文学艺术、生产活动、喜好风 气、习尚禁忌等,同时由于区位、环境、生产方式等各方 面的影响.一个民族的内部的民俗事项也存在一些差 避开岩石、山体的遮蔽.既能开阔视野,又能在地震来 临时尽可能避开泥石流、山体滑坡、山岩坠落等造成的 危害。 2、基础坚固。受力均衡 异。此处仅就汶川羌族的一些主要民俗事项的文化特 色进行初步分析。 (一)建筑 汶川羌族建筑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碉楼,另 一在修建时.一般都在选好的地基处,挖掘出深两三 米左右的坑道.在坑道内选用大块的石片砌成宽约1 类是民居。碉楼大多建于村寨住房旁,用以御敌和贮 存粮食柴草。高度一般在10米以上。有的甚至达20—3O 米。汶川碉楼以四角碉为主,建筑材料多为石块和黄泥 米的基脚,再用调和好的黏性黄泥作浆,胶合片石,使 房屋基脚厚而坚固。以起防潮及夯实基础的作用。2o08 土。碉楼墙体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 斜。修建时不绘图、不吊线、无需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 技艺与经验。20o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所有的碉楼基本 没有倾倒,可见碉楼之稳固牢靠。民居多为石片房,呈 年汶川特大地震中.汶川县龙溪乡阿尔村房屋倒塌的 现象非常少,其主要原因就是当地民居多采用方体建 筑。这种建筑四面受力均衡。面对地震来袭时稳定性较 好,危害相对较少。因此,在修建房屋的时候,底层略 方形,多数为3层,层高3米左右。房顶平台的最下面 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 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等夯实,厚约40—50厘米,有洞 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收晒粮食、做 【收稿日期】201卜O5—09 大,第二层略小,第三层更小,这种略微收口的建筑,有 利于形成向下压力,另外,在修建房屋的时候,底层略 大,越往上越小以利于房屋的牢固。lll 3、实用性强,协调大方 【作者简介】李广莉(1964一),女,重庆人,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艺术。 6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 汶川羌族建筑在选址与外观构造时注重 建筑的 实用性 汶JIf羌族地处 f=旱河谷地带,龙溪等地属于Iil 于制作服饰,反映了苊族服饰材料多元的特点。从服饰 的结构来看,无论选用哪种材料,无论男女的服饰,均 采用直线剪裁的力 法,缝制宽大舒适的衣服.体现出线 条流畅、结构简单的特点。 2、色彩丰富,图案精美 区,气候湿润,河谷地势低、 气相刘 重,不利于人们身 体健康,不利于谷物的保存。因此莞族民居底层用于堆 放杂物和饲养牲畜,可以有效地防潮、防蛇、虫、蚊等侵 害,起到了干燥、通风的效果。而平坦的屋顶,用于晒粮 等,非常实用。 汶川羌族人民崇敬大自然,依山就势、合理布局. 村寨民居处处体现和谐的观念,房屋之间错落有敛,与 汶川羌族服饰色彩丰富,以阿尔村为例.当地羌族 男性的服饰色彩多以青色、白色与蓝色为主色调。而女 性的服饰色彩以蓝色、黑色为主色调。随着生活水平的 提高,人们之间的交往日渐频繁,同时受大众传媒的影 大自然浑然一体.体现了生命之间互惠共生及与环境 融为一体的和谐。汶川羌族民居合理的内部结构和别 致的外观形式相互依存,借自然之势,达到人与自然社 会动态平衡、和谐共处,体现互相支持、互惠共生的和 谐,从而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二J服饰文化特色 汶川羌族传统服饰以麻和棉为原料,男女老少都 喜欢穿自家编织的麻布或棉布长衫。着羊皮坎肩,包头 帕,束腰带,裹绑腿。羊皮坎肩两面穿用,晴天毛朝内, 雨天毛向外。防寒遮雨。羌族尚白,以自为吉,以白为 善。在他们的多神崇拜中,尤以崇拜白石和羊为甚。服 饰上,无论头帕、羊皮坎肩、麻布长衫,还是腰带、绑腿, 都喜用白色。即使采用挑花绣工艺,也大都是在蓝布上 挑白花,或在白布上挑蓝花、红花.总是以白为主色。 汶川羌族的女性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头帕、长衫、 坎肩、长裤、围裙、飘带、绣包、鞋等方面。以围裙为例, 围裙是汶川羌族妇女最喜欢和必备的服饰之一。有半 襟和满襟两种,但多为半襟,以自纺自织的藏青色麻布 缝制。半襟围裙长约70厘米,上窄下宽,图案基本对 称。围裙上部一般并列地缝有两个大小相等的小荷包。 围裙的四角、中心、袋包和边缘甚至围裙带子的末端都 有各种装饰图案。一条普通的围裙有的达二三十种纹 样。汶川羌族男性服饰以长衫、羊皮褂、长裤、烟荷包、 云云鞋最有特色。以烟荷包为例,烟荷包是阿尔村男子 盛装时必然佩戴的饰品。烟荷包大小不等,以30—40厘 米居多。由于荷包是拴在腰间,像鼓出来的肚子,所以 也叫“鼓肚子”。一般是由过门新娘为新婚丈夫缝制,但 入赘男子的烟荷包由自己的妈妈或姐妹缝制。烟荷包 的形状多半圆形、三角形或梯形,有翻盖,翻盖上绣满 花枝花草纹。 1、材料多元,结构简单 羌族先民原本是游牧民族,后来才逐渐定居于岷 江上游一带,因此,传统的羌族服饰材料,一方面体现 了游牧民族以动物皮毛为材料的特点.比如羊皮褂子 等,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以种植的棉麻为材料制作服饰 的特点。而目前,一些色彩鲜艳的化纤材料也大量地用 响,现在阿尔村羌族的服饰色彩更加丰富。除原来的色 彩仍然使用外,增加了多种色彩,如玫瑰色、天蓝色、水 红色等来作为点缀,使服饰的色彩更加丰富多彩。同 时,不同年龄的服饰色彩也有一定的差异。年轻的比年 纪大的更加绚丽、更加鲜艳。 羌族服饰的图案主要体现在头帕、衣领、衣袖、衣 襟、坎肩、腰带、裹肚、鞋面等处,多采用刺绣的方式,运 用挑花、贴花、扎花和平绣等手法,技法原始古朴、构图 精巧奇妙、色彩绮丽纯美、画面清丽明快、题材丰富多 样、图案秀丽生动、寓意吉祥喜庆。主要图案为羊、太 阳、月亮、星辰、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尤喜“团花似锦”、 “风穿牡丹”等吉祥图案,寓意美好生活,具有很强的装 饰性。 3、功能齐全.区域性强 汶川羌族服饰,从头饰到鞋袜,具有非常实用的功 效。如上面提到的妇女围裙,它可避免将长衫弄脏。还 可用来兜东西,还可以将较大的东西裹起来随身携带。 围裙的小包可以装刺绣用品、钱物首饰等。又如男性的 烟荷包.里面可以装当地种植的兰花烟叶、裹烟的烟纸 或打火工具、钱等物品.其他服饰如羊皮褂子等也具有 多种功效。 汶川羌族多居住在河谷和半山与高半山地区,文 化呈现出明显的以河谷和山系为基础的沟域性特点. 往往一条沟域自成一个文化体系,因而文化的沟域性 差异非常明显。因此,沟与沟之间的羌族服饰存在一定 的差别,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点。阿尔村羌族的服饰, 既有整个羌族地区服饰的特点.如长衫、羊皮褂、云云 鞋等,又有当地独有的特色。例如,服饰的材料上,当地 男子传统的长衫,较少使用纯羊毛纺织,又如,在图案 方面,各种刺绣方法均予以采用,图案随心而定,构图 大胆且对比强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21 (三)饮食 汶川羌族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俗、用餐方式、氛围 和饮食方式,以及礼仪、祝词、祝酒歌等,形成了其独特 的饮食文化。过去,当地的主食是玉米和土豆,辅以小 麦、青稞、养麦和少量的大米,现在以大米为主食,其次 第2期 李广莉:汶川羌族民俗文化的特色与价值 7 为小麦、玉米和土豆。特色食品主要有“搅阴”、“金裹 银”、“面疙瘩”、血肠、豆豉、腌腊头皮、香腊排骨、四季 豆罗卜干炖腊肘、酸汤玉米搅团、腌腊野猪排、沾水土 崇拜、万物有灵等信仰,认为1[I有11I神、寨有寨神、水有 水神、树有树神'LII川草术,日月星 无小有神.一句 话,凡是与生产生活环境中常见并且与生活息息相关 豆、老腊肉、生爆野锗肉、山核桃花、腊味荞面卷、豆干、 扣香碗等 的自然物都有神灵。久旱无雨,人们认为是水神和龙神 生气了,便会自发组织去祭祀求雨ILLl体滑坡了,认为 l、喜吃腌腊制品 羌族人平时很少吃新鲜猪肉。一般在冬至后杀年 猪,喜欢将猪肉连皮带毛切成小块,挂在梁上以烟熏 干,做成“猪膘”,存放越久远,颜色越黄越是珍品。陈年 是山神降下灾难,人们便会请释比去祭祀。 祖先崇拜是汶川羌族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认为,祖先虽然离开了,但祖先已经变成了神,仍 然保护着子孙后代,因此家家户户都要安神龛,祭日时 的猪膘,肉色嫩黄、晶莹剔透,吃起来油而不腻、十分可 口。猪膘可以用作日常炒菜做调料,也是赠送客人的上 等礼品。杀猪后的新鲜瘦肉,洗净后灌进小肠作香肠, 一般在年节食用。 2、无酒不成席 羌人不论男女老幼皆喜饮酒,最有特色的是喝咂 酒。咂酒一般在重大节日、丰收季节、招待贵宾时饮用。 羌民以高半山的特有作物青稞为主料,或和以大麦、小 麦、玉米煮熟后拌上酒曲,封入坛内,发酵7—8天后即 酿制出一坛青稞咂酒。青稞咂酒茂县羌语称“日麦希”, 意为羌人 。羌族饮咂酒,不用酒具,而是将酒坛开封, 用一根细竹管咂吸,咂饮时以长幼为序,轮流咂饮,并 不断地注入凉开水,直到味淡为止。咂酒开坛时要先唱 开坛酒歌,由一位德高望重的人领唱开坛酒歌,众人合 唱或宾客齐唱按羌族传统礼仪排坐,围住咂酒坛子,由 长者致祝酒辞后开唱。传统酒歌大多节奏缓慢,旋律优 美,最著名的酒歌有《西呀拉沙》等。 3、时令蔬菜逐年增加 以前,由于种植技术和交通等限制.本地蔬菜种植 较少,而外地蔬菜也难以运进来.当地人吃新鲜菜的时 间只有几个月.常年多食用白莱和萝b叶子泡的酸菜。 此外,由于气候多样、生态系统良好,野菜资源丰富,龙 溪乡的主要野菜有刺茏苞、羊角菜、灰灰菜、蕨菜、飘带 葱、驴耳艽、石杆菜、苦菜、水芹菜等,经过加工后用以 佐餐。1992年当地开始种植蔬菜以来,各种时令蔬菜丰 富了餐桌,人们一年到头都可以吃上新鲜蔬菜。 (四)民间信仰 羌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 因此没有形成系统的成文宗教。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 羌族形成了与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信仰、仪式和 象征体系并以不同的羌语方言形式传承着。而这些信 仰反过来又影响着一般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 会关系。 1、多神崇拜 受特殊的历史、社会、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汶 川羌族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形成了自然崇拜、祖先 到祖坟烧香祭拜.祈求祖先保佑子孙。祖先虽然去世 了,但他们生活在阴间仍然要吃要喝,需要花钱,所以 活着的人要给他们烧香供奉。而且祖先既然已经成了 神,要让自己与祖先神共在,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 念之情。 汶川龙溪乡等地的村寨随处可见供奉的白石。村 寨中每家每户的房顶上都有一个小塔或石台.上面供 奉着一块白石。村民认为,白石是圣洁的、神圣的象征, 是诸神代表的标志,也是羌族崇拜的天地玉皇的标志。 正因为白石是神,所以不能用于修建房屋,否则是大不 敬,会遭厄运。 2、崇尚祭祀 受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汶川羌族崇尚祭祀、禳灾 纳福、驱疫解厄。一年之中的祭山、祭庙、还愿祈福,都 在规定的祭日里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生病时以为是鬼魔、妖灵缠身。也要通过驱疫逐 魔,或用巫术。巫医、单方草药等方式进行驱解。 3、释比文化 汶川羌族地区祭祀活动众多,主持祭祀活动的人 即为“释比”.因此他们成为了沟通人神的中介。释比既 是普通的生产劳动者,有妻室儿女,主要从事生产劳 动。又是羌族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们德高望重、知 识渊博。掌握了仪式活动的仪程、仪规,善长占b、能驱 鬼邪,并且能歌善舞,唱颂经典,还能编演由上述神祗、 先祖、民族英雄业迹为故事的诗歌、传说与戏剧表演, 因此当地祭山、还原、安神、驱鬼、治病、除秽、招魂、消 灾以及男女合婚、新生婴儿的命名,对死者的安葬和超 度等活动,都离不开他们。因此,传统的羌族社会,形成 了以释比为核心的释比文化,对羌族社会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汶川县有较好的释比文化传统系统,如,2006 年,汶川县人民政府授予龙溪乡阿尔村为“释比文化传 承基地”。 (五)歌舞 1、歌声或婉转悠扬,或古朴醇厚,源于和表现生产 生活 汶川羌族男女老少大都能歌善舞,不论是在劳动 8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l1年 生产、婚嫁喜庆还是岁时节日时,往往都能即兴歌舞。 民歌种类繁多.大体可以分为在劳动场合或田问地头 中唱节拍较为自由的山歌:在耕田、收割、薅草、砍柴等 (一)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民俗文化,保留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是一个民 族重要的特征之一。一个民族,由于其共同的文化认同 劳动的时候唱劳动歌;在传统仪式场合唱的婚嫁歌、酒 歌等。以婚嫁歌为例,婚嫁歌包括嫁歌及喜庆歌,嫁歌 又称姊妹歌,姑娘出嫁前夕,由陪伴新娘的妇女们和新 娘唱。喜庆歌则是新郎家为庆祝喜事而唱的歌曲,内容 有赞颂新娘的美貌和服饰以及祝贺之辞等。婚嫁歌的 相凝聚而显出其与众不同,不同的民族则因其文化的 不同而得以区别。民俗文化的群众性,维系着整个群体 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 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羌族民俗文化.反映了羌族的 共同心理感情,起着维护和巩固民族人民共同体、增强 演唱形式多为两人对唱及重句对唱,也有齐唱和集体 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在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发挥 重句对唱。酒歌是婚丧节日宴客时唱的歌。一般4—6个 乐句为一首,节奏徐缓,曲调悠扬,风格古朴。唱词为多 段体,内容有客主间互相祝贺、应酬之辞;有的叙述家 史或赞颂古代英雄人物。 2、舞蹈形式多种多样,包含娱人与娱神等多种功 能 汶川羌族舞蹈按其形式和功能可以分为自娱乐 性、祭祀性、礼仪性、集会性几种。羌族舞蹈基本保留着 原始乐舞粗犷、古朴的风格,以羊皮鼓、手铃等打击乐 器伴奏,羌族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什么样的场 合跳什么舞,均按功能和礼仪要求有一定的程序。如 “羊皮鼓舞”,原本是羌族“释比”做法事时跳的一种祭 祀性宗教舞蹈,后来逐渐演变为民问舞蹈。一般在每寨 的公共空间或神圣地方举行。羊皮鼓舞进行的时候.表 演者均为男性,两人就可以表演,但一般为6—8人,也 可以更多。他们手执羊皮鼓,由释比领舞,其余的紧随 其后,舞姿灵巧、敏捷、粗犷,多为反时针方向囤圈而 跳。表演时,没有乐曲、没有歌声伴奏,全凭羊皮鼓的鼓 点和置于鼓内的响盘声控制节奏。又如自娱性歌舞“萨 朗”,“萨朗”有“唱起来,摇起来”的意思,是一种很古老 的自娱性舞蹈。“萨朗”音乐曲凋欢快、流畅,节奏跳跃、 明朗,歌词内容十分丰富。萨朗可在室内也可在室外进 行,男的在前,女的在后,不限人数,在火塘、火堆或场 院边围成一个不封口的圆圈,向逆时针方向边歌边舞。 开始时,先由男的唱一曲或一段.然后女的接着唱,之 后轮流进行,唱的时候同时起舞,速度由慢到快,跳到 激烈时,领舞男子加快舞步,带头交换各种不同的舞蹈 动作,或双腿交替重踏,或左右旋转,男女相互竞争,气 氛热烈,一曲结束后,接着再变换新的舞曲和步伐。 二、汶川羌族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在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条 件、人文环境等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不断地 积累、传递、演进而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因此.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记忆的载体,是民族心理的 外在体现,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文 化价值。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样.民俗文化是人们在历史进程中沉积下来的, 蕴藏着众多的优秀文化因子.构成了绵延不断的历史 信息,是民族个性特征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表征.为民族 精神提供着无尽的养分,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如汶川 地区流传的大禹治水,浸透着强烈的自强不息、坚忍不 拔的精神;羌戈大战,反映出羌族人民不畏艰险、英勇 顽强的精神。等等。 (二)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1、羌族传统民俗中的民间宗教传统是信奉多神 的,不同的神与神之间可以相容共处,而民众对于这些 不同的神灵的态度也是现实的,无论何种神,只要能够 保佑自己,都可以加以信奉和崇拜。神与神能和谐共 处,包含了价值选择和行为规范。继而人与人也能宽 容、和谐共处,成为传统文化的宝贵财产。既然万物之 中均有神灵存在,人人满怀崇敬之心.个个皆有畏惧之 念,也就能从内心约束自己的行为。有助于社会的稳 定,有助于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局面。 2、羌族传统民俗中的各种仪式活动,包含了明显 的遵守秩序的道理。以羌历年为例.当人们在山上祭祀 的时候,就会在释比或村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的主持 下,讲授纲常伦理,重申道德秩序。因为是整个羌历年 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时候强凋纲常伦理与道德秩序.自 然而然就具有它的庄严性,村民不能不遵守,从而为构 建和谐的社会奠定了基础。 3、羌族传统民俗中的习惯与禁忌、村规民约,往往 作为习惯法的一部分,成为国家法的补充。汶川羌族在 日常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禁忌体系,表现在 衣食住行、婚嫁丧葬、节日喜庆、宗教活动中。例如,宗 教禁忌。按照当地的习俗.在羌历年的第一天要到庙里 敬神,在敬神的前三天和后三天都不允许任何人进人 庙内,尤其不允许已婚妇女进人庙门。在敬神的过程 中,释比在庙里请求神灵保佑村寨平安。祝愿每个村民 健康,在这个过程中.释比要念咒语,在咒语还没有念 完之前,全村老小都不能进食,否则,村寨会多灾多难, 人畜难以平安。其他的惯例与禁忌同样规定着人们敬 第2期 李广莉:汶川羌族民俗文化的特色与价值 9 奉沮先、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村寨和睦的和谐精神,对 于这些民俗的弘扬,对于尊崇人伦观念、规范言行礼 的就业问题,因此成为发展现代产业的重要选择之一 汶川是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羌族民俗文化特 色突出,具有旅游业发展的基础。龙溪沟羌人谷的释比 仪、调和人际关系、调适群体生活、提升道德水准,均有 较太作用。习惯法是人人必须遵守,更加具有约束力的 习俗.这些对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其重要作用。 (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文化、羊皮鼓舞、歌舞、服饰、刺绣、建筑、节日庆典、特 色饮食;萝b寨的夯土建筑群;布瓦寨的黄泥碉:西羌 门户羌锋寨的羌绣,等等,构成了现代旅游业开发的重 要基础。 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传统文 化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如何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这是 一三、结语 ● 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传统民俗是各种民族民间文化 汶川羌族民俗文化,包括建筑、饮食、服饰、民间信 仰、歌舞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汶川羌族人民智 最重要的综合载体,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戏曲、民间美 术、交际礼节、人生仪式、娱乐游戏、艺术技能、信仰心 理等等,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无一不在传统民俗中得 到存活与延续。保持和发展民俗文化就能传承它们所 承载的民族优秀文化。 (四)现代产业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 民族文化具有稀有性、独特性的特点,因而是一种 重要的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资源,如 历史遗存遗址、特色居民建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特 色服饰、民族民间工艺品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如语言 文字、文学艺术、绘画美术、音乐舞蹈、神话传说、风俗 习惯、民族节庆等。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在一定意义上既是物质文化资源,又是非物质文化 资源。从一定意义上讲,传统并不一定是落后,而贫穷 落后也不一定能保护传统文化,更保护不了资源,只讲 保护.不讲发展,保护将成无源之水,在发展过程中保 护传统文化,成为当前文化保护的一种共识。因此民俗 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文化资本为产业开发所利用,进 行市场化运作。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资源,早已为旅游 业所利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 益。同时,它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部分人 慧的结晶,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 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民 族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构建,有利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有利于现代产业 开发。然而,现代化浪潮的不断冲击,外来文化的强力 影响,时尚潮流的不断引导,当地民俗文化原有的生存 空间正在逐渐缩小,它的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因此,认真研究和不断挖掘,对于保护、发展和利用羌 族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耿少将.地震带上的羌族与震后羌文化重建Ⅱ】.阿坝师范高 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2】李广莉.简论羌族服饰的特点U】.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 (12). [3】赵曦.神圣与亲和——中国羌族释比文化调查研究[M】.北 京:民族出版社.2010. 【4】王康,等.神秘的白石崇拜一羌族的信仰和礼俗【M】.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 【5】高俊成.民俗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杜,2006. 【6】彭军,等.羌族民俗与羌族传统生态文化Ⅱ】.贵州民族研究, 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