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园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题墙饰缺少统筹,随意性强
的创设环境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主题墙创设作为幼儿园创设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存在着不足。首先,主题墙的墙饰缺少统筹规划,没有从整体上去把握,随意性太强,没有从全局出发。主题墙的设计在保证与教育活动相适应的前提下,还应该注重去宏观掌握,不能太过分散不成一体。而现在幼儿园主题墙创设就太过随意,没有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全面考虑,整体上把握主题墙饰的设计。
(二)主题墙饰缺少持续性设计
幼儿园在主题墙创设的时候,总是缺少持续性。主题墙的设计关系到能否吸引幼儿学习与娱乐身心的兴趣,因而设计不能显得固定与死板。主题墙的设计缺少阶段性的设计与变换,教师在课程准备的时候,可能某一个阶段的内容能够连贯表现出来,可是这些也只能让幼儿学习比较单一的东西,缺少变化,不能丰富幼儿的思维与学习能力的提高。。而在具体的主体开展过程中,又往往忽视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与认知特点,将主题墙设置成了不会变化的墙,无法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从中学习。另外,主题墙创设活动一旦结束,教师就把“主题墙饰”的创设活动当做已经过去的东西匆匆略过,没有体现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三)主题墙饰设计单一,教师主导性过强
主题墙饰在设计的过程中,容易陷入设计单一的困境。教师的主导性过强,幼儿与家长反倒只是参与的角色,幼儿的主体性地位无法得到体现。这样就不利于幼儿与教师、家长之间更好地交流与互动,从而将幼儿的参与流于形式。主题墙饰的主题单一,就不利于幼儿从中学习更丰富的内容,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健康成长。
二、解决幼儿园主题墙创设问题的对策分析
每个班级都设有自己的主题墙,将主题墙饰分为两个板块:上板块和下板块。上板块就是上位墙饰,这一板块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内容作品等的展示和具体的主题内容的介绍;而下板块也就是下位墙饰,主要是师生之间互动使用的,可以设置一些互帮互助墙、探索之旅墙以及各个区域墙等具体的墙饰,让幼儿在不同的墙饰环境下自己动手,实现幼儿之间实质上的交流与互动,同时也达到了环境与幼儿之间交流的目的。这两个板块中,上位墙饰是偏于固定的,而下位墙饰是需要随时变换的。在不同的时刻,下位墙饰就需要随时跟着变换更改。比如,按照不同的节日或季节进行主题内容的调整就是其中的表现形式,具体的节日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等节日之时,我们在感受节日的同时,对相关节日的知识进行收集增加幼儿的课外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另外,主题墙的创设需有明确的要求,必须将幼儿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成长发展的内容包括进去,使得幼儿可以全面健康地发展。
(二)主题墙创设需随时变化,保证阶段性设计
主题墙的创设需要随时变化的,不能太固定,这样无法给幼儿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主题墙的创设需要与幼儿所需要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相适应相协调,体现幼儿在环境设计中的主动性。环境创设需紧跟时代的变换脚步,随着主题的不断变化而随之不断地调整变化。首先,随着幼儿的兴趣而变化;由于主题墙的创设还需要幼儿的参与,并非教师独立去完成,所以就需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的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散与开拓。这其中,教师就应该仔细观察幼儿的具体动手与操作情况,了解并掌握幼儿的兴趣点。然后在主题墙的创设过程中,为幼儿提供展示自己兴趣的平台。幼儿在主题墙的创设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引发了他们的兴趣爱好,使得幼儿愿意主动去操作,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其次,随着设计的具体课程安排的展开而变化;通过课程的展开,与教学课程主题相结合,紧密配合主题进行主题墙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前期准备之时主要是介绍课程并进行资料的收集。课程进行的时候则是对幼儿作品进行展示设计主题墙,要密切把握幼儿学习的内容,将活动的设定与幼儿所学的东西保持一致。通过主题墙的设计来实现幼儿课程的前期准备、后期总结的效果,从而提高幼儿在此过程中的学习效率,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三)主题墙创设以引导为主,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主题墙的创设主要是体现教师的引导性,而非教师去主导整个主题墙的创设。墙饰设计可以借助时间、空间以及人和物等各种可以利用起来的因素去设计,并将课程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幼儿在设计的过程充分展现他们的主体地位,以此来锻炼幼儿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家长也可参与其中,这样也便于促进家长与幼儿的沟通与互动。教师在具体的环境创设过程中,注重引导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第一,引导他们畅想环境创设的设计;第二,引导幼儿共同收集环境创设的材料;第三,引导幼儿共同参与环境创设的布置;第四,引导幼儿共同参与幼儿主题环境的互动;第五,引导幼儿共同进行环境创设的反思。。要想保证主题墙的价值,那么在赋予它美化环境、点缀环境的作用的时候,教师还应该使主题墙具有教育作用。幼儿园主题墙的创设应该成为幼儿与同伴之间、与教师之间交流互动与沟通的一座桥梁,从而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地成长的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