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产品”理论
首先,民办幼儿教育具有非排他性。因为在同一教室中,儿童A在接受幼儿教育的同时,无法排斥其他儿童上课。同样,A儿童在消费教育产品时并不排斥B儿童的消费,也不排斥B儿童获得利益。其次,民办幼儿教育在非竞争性上表现不充分。在一个班级内,随着幼儿人数的增加,幼儿园需要的课桌椅也相应增加;随幼儿人数增加,照顾、教育幼儿的负担加重,成本增加,故增加边际人数的教育成本并不为零,若幼儿园的幼儿超过某一限度,幼儿园还必须进一步增加班级数和教师编制,成本会进一步增加。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消费竞争性。再次,幼儿教育具有外部收益。民办幼儿园因为市场化而具有竞争性,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教育产品的供给效率,提高幼儿教育产品的质量,也有利于节约公共成本,减轻的负担。美国的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表明: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年届40岁时,投资回报率最高:经过40年的跟踪研究,对儿童每投入1美元可以获得16.14美元的回报,其中,12.9美元回报给社会,个人则获得3.24美元的回报。由此看出,幼儿教育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因此,民办幼儿教育也应该属于准公共产品。准公共物品有效的供给模式应该是市场和政府联合供给,因此,政府应基于于民办幼儿教育准公共产品的属性,转换其传统思维方式,将民办幼儿教育视为公共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制定政策、提供服务、保障资金和人员上承担其应负担的职责。
二、“市场失灵”理论
1、“市场失灵”理论概述
美国经济学家萨谬尔森曾说:“市场不是理想的,存在着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使资源配置达到最有效率的状态。。一般情况下,市场失灵有如下表现: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外部负效应;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失业问题;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等。
2、民办幼儿教育中市场失灵的表现
(1)入园难、入园贵,其深层次原因是僧多粥少,适龄幼儿多,幼儿园数量少,造成入园难,出现“为了让孩子进得了公办幼儿园,家长不惜彻夜排队”的现象;同时,由于政府没有转变观念,对学前教力度较小,高昂的学前教育成本转嫁到国民身上,导致入园贵,使各地“天价幼儿园”频频产生。“入园难、入园贵”的现象折射出学前教育市场自发调整机制已经失灵。
(2)由于幼儿教育市场存在“不完全信息”的问题,对于学前教育资源的选择,家长都是很迷茫,无法有效辨别,往往会陷入的夸张宣传的误导之中,从而也加剧幼儿教育市场中的恶性竞争,这也合理解释了武汉、深圳、长沙等很多城市,都出现了年学费在10万元上下的“天价幼儿园的原因。由此可见,民办幼儿园在发展过程中仅仅依靠市场的调节会产生市场失灵,这会阻碍民办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宏观调控的功能,与幼儿教育市场共同作用,促进民办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成本分担”理论分析
1、成本分担”理论概述
。他认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应遵循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
2、从民办幼儿教育中“成本分担”理论
“成本分担”理论在民办幼儿教育领域也能发挥作用。根据“成本分担”理论,前教育成本应由政府、社会、幼儿园、幼儿家长共同分担。按照利益获得原则的规定,只要获得教育利益,都要分担教育成本。在幼儿教育中获得利益的主要有幼儿及家长、幼儿园、社会及政府。首先,幼儿及其家长是学前教育的直接受益人,幼儿家长理应承担一部分民办幼儿教育成本;幼儿园,这里指民办幼儿园,能从学前教育中获得一定经济利益,幼儿园也应该承担一定的教育成本;社会也是民办幼儿教育中的受益人,由于存在幼儿多,幼儿园少的问题,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会有影响,而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化解这一矛盾,因此社会也应该承担一部分民办幼儿教育成本;最后,政府也在民办幼儿教育中收益,因为民办幼儿教育在某种程度解决了入园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政府履行了政府的公共职责。因此,作政府也应该承担一部分民办幼儿教育成本。但从目前看,我国民办幼儿园和幼儿家长对教育成分担的比例过高,而按照能力支付原则的规定,政府在民办幼儿园中也获得利益,因而也应该对民办园进行一定扶持。当然,政府自身的财政能力也有一定限制,存在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完全或过多分担民办教育成本成本也不太现实,但政府一定要转换观念,尽其所能地扶持民办幼儿教育。
徐萤雪 吴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