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循环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水循环实验、水资源调查等方式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地理实践力】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2.通过内流区和外流区水循环的对比,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区域认知】 3.能够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综合思维】 4.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水的习惯。【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1.概念: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及过程
循环类型 海陆间循环 海上内循环 陆地内循环 字母 A 流 B C ①蒸发、⑦降水 ⑧植物蒸腾、③降水 知识清单二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主要环节 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 1
[易误辨析]
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 水资源处于不断循环更新状态,从这一角度讲,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但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体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造成水量型缺水或水质型缺水,因此,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虽然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但是参与循环的水量却远远少于海上内循环的水量。因为地球上71%的面积都是海洋,海上内循环的水量占水循环的90%左右。
过度开采地下水的危害
2
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导致泉水干涸,引发地面沉降,地表塌陷;沿海地区会导致海水入侵,地下水质恶化,造成土壤盐碱化;绿洲地区良田废弃,草场退化等。
任务清单一 水循环的过程
情境探究
[情境] 模拟水循环小实验 实验过程:
(1)在一个平底器皿中加少量的水,盖满底部即可。 把一个装有沙子的小瓶放入水中。 (2)把一块塑料纸盖在器皿上用橡皮筋扎紧,然后把一块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石头要放在装沙袋小瓶的正上方。
(3)将器皿放在阳光下直晒,或用台灯直接照射。
[探究] (1)过1小时,观察器皿内和塑料纸会有什么变化? (2)这个实验展示了水的什么现象?这现象是怎么表现的?
提示 (1)水从碗中蒸发,然后在塑料纸上凝结,在放置石块处降落到小瓶中的沙上。 (2)海陆间水循环。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径流—水汽蒸发。实验中的沙就是“陆地”,水就是“海洋”。
素养凝练
1.水循环的类型判断
(1)根据水循环的发生领域判断 海陆间循环:发生于海洋与陆地之间
海上内循环:发生于海洋上
陆地内循环:发生于陆地上(2)根据水循环包括的环节判断
3
海陆间循环:包括水循环的所有环节
海上内循环:主要包括蒸发、降水
陆地内循环:主要包括蒸发(蒸腾)、降水2.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自然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水汽输送的动力是风
(3)影响降水的因素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年降水量 流域面积(支流数量) 植被 地质条件(土壤质地) 径流的流量 蒸发 (5)影响下渗的因素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同地表径流流量呈正相关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 4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流众多,能储存众多的地下水。
素养应用
例1:(区域认知)
阅读图文资料,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
陆地内循环是指发生在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的水循环。
陆地内循环只是发生在内流区域吗?为什么?
提示 陆地内循环既发生在内流区域也发生在外流区域,外流区域既有陆地内循环也有海陆间循环。同样海洋水既参与海上内循环,又参与海陆间循环。
任务清单二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情境探究
[情境] “母亲水窖”是重点帮助西部地区老百姓摆脱严重缺水带来的贫困和落后的工程,人们在地下修建的蓄积雨水的容器,被称为水窖。请小组合作探究:
5
[探究] 该工程对水循环的哪个环节产生明显影响?主要改变了水资源的哪种分配形式? 提示 径流环节。缓解了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
素养凝练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修建水库:能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有利影响 跨流域调水:能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 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蒸腾作用减弱,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汇聚加快,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围湖造田:能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其防洪抗旱能力,也能减弱湖泊水体 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城市路面硬化:能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使地面蒸发量减不利影响 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用水不当: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素养应用
例2:(地理实践力)
阅读图文资料,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 某高中学生做了水循环部分环节的模拟实验。
6
(1)①②③分别模拟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2)沙堆上的部分沙子被冲到水槽中,反映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什么?提示 (1)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
(2)水循环促使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的地理意义。
课堂小结
核心要点
1.了解水循环的概念。
2.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理解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 4.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堂学业达标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水循环各环节对应正确的是( ) A.a—水汽输送
B.b—蒸发
7
C.c—地下径流
2.有关水循环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促使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 B.影响全球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C.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水循环各个环节
D.d—下渗
D.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
解析 第1题,依据图中箭头的指向可以确定a为水汽输送,b为地表径流,c为下渗,d为地下径流。第2题,水循环促进了水体的更新与循环,是联系各圈层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的纽带,并能参与陆地地貌的塑造,但目前人类活动主要对地表径流等环节施加深刻影响。 答案 1.A 2.C
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非雨季将净化后的雨水用于浇灌绿地。读“雨水利用过程示意图”,完成3~4题。
3.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 ) A.水汽输送 C.植物蒸腾
B.降水 D.下渗
4.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可以( )
①减少内涝发生 ②改善生态环境 ③提高江河水位 ④加剧热岛效应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 第3题,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减少了地表水下渗,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下渗,D对。不影响水汽输送、降水、植物蒸腾环节,A、B、C错。第4题,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将雨水储存起来,可以减少内涝发生,①对。绿地的灌溉用水充足,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②对。“雨水银行”使汇入河流中的径流减少,不会提高河流的水位,③错。绿地得到发展,减轻城市热岛效应,④错。A对。 答案 3.D 4.A
8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资源尤其是淡水资源目前已成为许多地区和国家发展的瓶颈,如何合理开发水资源、开源节流也成为国际重点项目。我国某学校开展了一次“假如你身处偏远海岛,缺乏生存所需的淡水怎么办”的开源思路征集活动,小明同学提供了一套简便的方法,如下图。
(1)该方法主要利用了水的 、 变化过程。
(2)若把水桶看成陆地,该方法则类似于 循环过程,该过程的意义是什么? (3)该方法获得淡水的过程中,未能体现出人类利用和施加影响最大的哪个水循环环节?试举例说明。
解析 该方法只是简单利用了水的蒸发和冷凝过程,类似于水循环过程中的蒸发和降水环节,但该方法未能体现出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植物蒸腾、下渗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地表径流受人类影响最大,也是人类开发利用最多的淡水资源,如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等。
答案 (1)蒸发 冷凝
(2)海陆间 补充陆地水源,促进海陆间的热量和水分的交换,使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等。
(3)地表径流。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等。
课后素养提升 合格考——大显身手
一、选择题(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表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9
1.图中能够表示的水循环类型有( ) ①海陆间水循环 ②海上内循环 ③陆地内循环 A.①② C.②③
2.图中缺少的水循环环节是( ) A.地表径流 C.植物蒸腾
B.下渗 D.没有缺少 B.①③ D.①②③
解析 第1题,图中有陆地也有海洋,能够表示海陆间水循环、海洋内循环、陆地内循环,D正确。第2题,图中向上箭头表示蒸发和蒸腾、大气上空由海洋指向陆地箭头表示水汽输送、向下箭头表示降水、河流表示地表径流、左下角向下箭头表示下渗,没有缺少环节,D正确。 答案 1.D 2.D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城市建设导致当地( ) A.地下水位上升 C.蒸发量增加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4.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用水量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
B.植被覆盖率增加 D.城市热岛效应
10
解析 第3题,由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中各要素对比分析可知,城市建设使地下径流减少了18%,地面径流增加了33%,蒸发量减少了15%,故降水后,大量雨水迅速汇集到河流中,从而导致汛期洪峰流量加大。故选D。第4题,城市建设必然会导致地面硬化面积增加,从而使雨水下渗减少,则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故选C。 答案 3.D 4.C
威海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海水淡化”的模拟实验(图a所示),图b示意当日透明水箱内外气温变化。据此完成5~6题。
5.图a获取淡水过程中,主要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是( ) ①蒸发 ②降水 ③水汽输送 ④径流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②④ D.①③④
6.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 ) A.0时左右 C.12时左右
B.6时左右 D.18时左右
解析 第5题,海水蒸发,然后形成降水,顺着水箱顶部通过径流环节进入储水器,故环节有①②④,故选B。水汽输送是通过大气运动,显然无法体现,B正确。第6题,箱内外温差最大时最易获取淡水,看图b可知为中午前后,C正确。 答案 5.B 6.C
读“我国东部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的水循环示意图”,该流域农民以薪柴作为主要生活燃料,完成7~8题。
7.该流域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
11
A.海上内循环 C.海陆间循环
B.陆地内循环 D.生物循环
8.当地农民为解决生活用能,大量砍伐林木,对该流域水循环的影响是( )
①大气降水增加 ②蒸发、蒸腾减弱 ③水汽输送量增加 ④地表径流变率增大 ⑤下渗增加 ⑥地下径流减少 A.①②③ C.②④⑥
B.①④⑤ D.③⑤⑥
解析 第7题,据图可知,该水循环发生在陆地和海洋区域,因此为海陆间循环。故选C。第8题,大量砍伐林木,会导致蒸发、蒸腾减弱,地表径流变率增大,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故选C。 答案 7.C 8.C
9.读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
A.a增加 C.c减少
B.b增加 D.d减少
解析 图中各环节中,a表示地表径流,b表示地表水的下渗,c表示地下径流,d为水汽蒸发。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原先的不透水的硬质地面以后,地表水的下渗明显会增多,因此地表径流应该减少,地下径流增多,而随着地下水的增多,蒸发量也会增大。 答案 B
下图为福建省三明市整个区域的水循环模式图,I为区域外水汽输入量,P为总降水量,E为区域内蒸发蒸腾量,O为从区域输出的水汽总量,R1为流入区域的径流量,R2为流出区域的径流量,W为空中水汽含量。据此完成10~11题。
12
10.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A.I=P+E-O C.O=I+R2-E
B.R2=I+R1-O D.W=I+E-O
11.若某地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原因可能有( )
①外来水汽输送增加 ②流出本地区径流量增加 ③本地区蒸发量增加 ④水循环速度加快 ⑤水汽含量减少 A.①②③ C.③④⑤
B.②④⑤ D.①③④
解析 第10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的水体收入主要来自该区域的水汽输入量和流入区域的径流量,即I和R1,该区域的水体支出主要是通过流出该区域的径流量和从该区域输出的水汽总量,即R2和O,根据其收支平衡原理可知,R2+O=I+R1,即R2=I+R1-O,故答案B正确。第11题,某地降水增多的原因可以从该地水汽增多的原因来分析,外来水汽输送增加,会增加该地降水的概率,①正确;该地蒸发量增加,会导致该地大气湿度增加,降水概率增大,③正确;水循环速度加快,会导致输送水汽的速度加快,水汽含量增多,大气降水概率增大,④正确;流出本地区径流量增加,会使该地的水体支出增加,不利于该地的降水增多,故②错误;水汽含量减少,会使该地降水减少,⑤错误。故①③④正确,故答案选D项。 答案 10.B 11.D
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含1道附加题,共56分)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想象这样一幅图景:在遥远的海洋上空,形成了无数个大肥皂泡,它们在平流层强风的吹送下,飞越了漫长的路程,来到大西北上空,全部破裂了,把它们在海洋上空包裹起来的潮湿的空气,都播散在我们这片干旱的天空中……是的,肥皂泡能为大西北从海洋上运来潮湿空气,也就是运来雨水!
13
大群大群的巨型气泡浩浩荡荡地飘向大陆深处,包裹着海洋的湿气,飘过了喜马拉雅山,飘过了大西南,飘到大西北上空,在南海、孟加拉湾和大西北之间的天空中,形成了两条长达数千公里的气泡长河(节选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圆圆的肥皂泡》) 。下图为肥皂泡自孟加拉湾向西北地区调水路线的剖面示意图。
(1)目前,人类跨流域调水改变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 。图中所示,“肥皂泡”调水工程改变的水循环环节有 、 、 。(8分) (2)“肥皂泡”包裹的潮湿空气来源地是 、 。(4分)
(3)图中“肥皂泡”的移动方向是 ,其调水经过的主要地区与图中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选择填空)。(4分) A.①—青藏高原 C.③—塔里木盆地
B.②—喜马拉雅山 D.④—准噶尔盆地
解析 第(1)题,人类跨流域调水改变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分析图文信息可知,“肥皂泡”调水工程改变的水循环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肥皂泡”包裹的潮湿空气来源地是南海和孟加拉湾。第(3)题,根据剖面图信息可知,图中“肥皂泡”的移动方向是自南向北。剖面图中①是喜马拉雅山,②是青藏高原,③是塔里木盆地,④是天山。故C项正确。
答案 (1)地表径流 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2)南海 孟加拉湾 (3)由南向北 C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为响应“建设节水型社会”号召,北京市某学校进行了“海绵校园”改造工程。
14
(1)在图中标注校园内水循环环节名称。(10分)
(2)随着“海绵校园”的建成,水循环环节中增强的有 、 等。(4分) (3)建设“海绵校园”还可以采取下图所示各种措施。
请你为自己的学校选择其中一项措施,并从水循环角度说明它的作用。(6分)
答案 (1)降水、蒸发、蒸腾、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标注其中5个环节即可)。 (2)蒸发 下渗 地下径流(答出其中两条即可)
(3)甲:为地表径流留出通道引入绿地,利于下渗进行存蓄;乙:利用洼地存蓄雨水,滞留地表径流;丙:透水孔砖利于雨水和地表水下渗,同时铺种草坪可以增加蒸发。
等级考——小试牛刀
14.(附加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制作规格大小相同的M、N、O、P四个水槽,将底部具有透水性能的M、N水槽置于同一水平高度,水槽内分别放置带土草坪和小砾石;在M、N水槽的正下方,斜放底部不透水的倾角相同的O、P两水槽(图a所示)。实验时,同时在M、N上方均匀洒入等量自来水,并立即观察记录O、P水槽出水口流量的情况。
图a
实验后,两位同学分别绘制了图a中O、P水槽出水口水流量过程简图。(图b中的两幅)
15
图b
(1)最能反映水槽O出水口的是曲线 ,试说出你判断的理由。(8分)
根据这种原理,在城市建设时大量布置植被浅沟,以改善城市环境。(注: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图c为城市植被浅沟示意图。
图c
(2)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城市水循环明显减弱的环节是 。(4分) (3)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答案 (1)D 由于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有植被的水槽滞留了水分,水槽出水慢,流量小。 (2)地表径流
(3)提高对雨水的滞留能力,减少城市内涝。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