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镜花缘中白讽刺了什么

2022-01-13 来源:赴品旅游

有网友碰到这样的问题“镜花缘中白讽刺了什么”。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解决方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决方案1:

《镜花缘》中白讽刺了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冒牌儒生。

《镜花缘》中的白这个国家名不符实,国民是徒有一副好皮囊的不学之民。名实之间的强烈反差构成了浓重的反讽效果。而且作者的讽刺手法也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寓抑于扬,由表相入内里,使其丑态毕现,灵魂出窍,充满了喜剧色彩。

好句摘抄及赏析

1、国人无论老幼,个个面如白玉,唇似涂朱,再衬着两道弯眉,一双俊眼,无不美貌异常,身上都穿戴着白色绫罗做成的衣帽,打扮的极其素净,腕上带着金镯,手里拿着香珠,身上挂着玳瑁、小刀、丝织、荷包、纱制扇套、双飞燕的汉巾和许多翡翠玛瑙做成的玩意儿,他们穿的衣服,也都用异香熏过,只觉得芳香扑鼻。

赏析:通过细致描写肖像、衣着装扮、衣服气味,极力地夸赞了白人长相的俊美、衣着装扮的奢华,为在后文中反衬他们学识的浅陋埋下了伏笔。

2、唐敖与多九公见了这样规模,不但脚下轻轻挪步,就连大气也不敢出。

赏析:唐敖一行有了黑齿国的教训,见到学塾格外紧张。细致地描写他们走路、喘气的样子,将他们小心翼翼、畏缩恐惧的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解决方案2:

镜花缘》写得最成功的是唐敖游历海外的部分。作者在《山海经》、《博物志》、《述异记》、《酉阳杂俎》等书原始记载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借海外奇闻,以辛辣而幽默的文笔,嘲讽封建社会的丑恶现象。
如“白”装腔作势的学究先生,居然将《孟子》上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读作“切吾切,以反人之切”。 这样的不学无术之辈,又是视“一钱如命”,尽想占便宜的唯利是图者流。“两面国”的人天生两面脸,对着人一张脸,背着人又是一张脸。
即使对着人的那张脸也是变化无常,对“儒巾绸衫”者,便“和颜悦色,满面谦恭光景”;对破旧衣衫者,冷冷淡淡,话无半句。一旦人们揭开他的

解决方案3:

镜花缘:白人浑身上下无一不白,淑士国是高阳氏颛顼的后代
客观地说,《镜花缘》中的白和淑士国这两个国家名不符实,一个国民是徒有一副好皮囊的不学之民,一个国民是浪得“淑士”雅称的穷酸之士,名实之间的强烈反差构成了浓重的反讽效果。而且作者的讽刺手法也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寓抑于扬,由表相入内里,使其丑态毕现,灵魂出窍,充满了喜剧色彩。
在它们前面,君子国和黑齿国是作者树立的正面形象,但在此处则树立了讽刺性的反面形象,而且其讽刺笔锋是指向读书人的,相当于更为夸张的漫画般的《儒林外史》。因此,白和淑士国更是作为才学之国黑齿国的反衬出现的。在对海外诸国的描写中,这是写得十分精彩的两国,作者下了很大的功夫,从艺术角度上来看,要比君子国、黑齿国写得都好。
总之白人是披着长长白发,浑身肌肤白润的白人,冰雕玉琢,非常美丽。淑士国什么样子没有说,只知道它是高阳氏颛顼(黄帝孙,一说曾孙,五帝之一)后代的国家,血脉高贵。一个白,一个淑,一个外美,一个内美,李汝珍抓住白”字和“淑”字,从反面着笔,做足了嬉笑怒骂的文章本来在现实社会中,外美内丑、表雅实俗的人就不少。

显示全文